朱自清散文春教案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明主战士。他的纪实性叙事散文《背影》和写景抒情散文《春》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语文》初一年级上学期的基本篇目。那你知道朱自清散文春教案吗?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朱自清散文春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朱自清散文春教案一
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文情并茂、节奏和谐的美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采用了阐释性的语言,即“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进行摹写,对其色彩、外形、状态予以显现,对其性质、特征予以说明的语言”。(涂怀章《散文创作技巧》学林出版社)这类语言往往是情理寓于形象中,体现出美的特色。就朱自清的散文《春》来说,阐释性的语言不但体现在短句与长句的运用上,而且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创造的、具有独特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对此,本文就《春》的修辞美作一简单的描述。
一、比喻手法增强形象美
“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的一种修辞手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比喻的修辞手法能给人以形象美。在朱自清的《春》中,作者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雨是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中的博喻手法,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把初春时细雨的特点和春花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加以描绘,给人以春的气息和美的享受。
二、拟人手法增强人情美
“拟人就是借助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使其富有人的思想情感或性格特点。”(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拟人有助于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实现物我一体的表达效果。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拟人,能够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把事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在朱自清的《春》中,在总体上已经赋予春以人的思想、性格与特点。文章以“脚步近了”开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如此构思,颇具匠心。就局部来说,多出运用比拟手法。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偷偷的”、“钻”,把静态的动态化,写出了春草的挤动,春不经意的到来到了。这样的描写真正给人以亲切感,同时,这样写也使无情感的小草赋有感情,蕴含着人情美。
三、排比手法增强气势美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由于排比句式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能一气呵成地渲染艺术形象,能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在朱自清的《春》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就用了三个比喻句构成的排比兼层递,气势一贯,表现出春天是新的,春天是美的,春天是健壮的美的特点。这样,运用排比句,不但使读者的认识逐步加深,情感逐步强烈,事理变化有序,表现出一种清新美,而且富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四、类比手法增强感受美
“类比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和相同性特征的比较。”(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写作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更好地使读者通过熟悉的事物或现象认识不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在朱自清的《春》中,作者运用类比手法,提高了表达效果,而且事物或现象富有美的特色。如,文中写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读者对“吹面不寒杨柳风”感受很难,就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来类比。每个人都有母亲抚摸的感受,虽然感受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不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温暖、亲切,这样更好地表现出初春时春风的特点。
总之,“富于情感的语言是美的语言。”在文章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在《春》一文中,我们不但感受到语言美,而且从美的语言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人情美。
朱自清散文春教案二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朱自清散文春教案三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明主战士。他的纪实性叙事散文《背影》和写景抒情散文《春》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语文》初一年级上学期的基本篇目。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春》被选入2005年秋季试用的新教材——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这篇文章无论从语词教学,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赏析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范例。
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而语词(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单位。一个词或一个字用得好则可以使文章大生异彩,一个词或一个字用错,整篇文章便全盘皆输,所以有“一字值千金”之说。这一“字”实际也包含“语词”以及“词语”的意思。我国古代著名的“推敲”一词的由来历来就传为史上的千古佳话。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其形象美、图画美、音乐美无不是用语词表达出来的。
《春》的教学可以从语词入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春,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春是一幅美丽的画,春是一支动听的歌,春是一首绝妙的诗。我们用哪些语词来描绘春天呢?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欣欣向荣,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世间万物赋予春天美丽的容颜,给予春天无穷的活力,使春如画,如诗;使春如梦,似歌。带着这份联想与想象走进朱自清《春》给我们所描绘的图画里去吧。
《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接下去我们可以对《春》的写景抒情的语词进行分析。文章一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写出了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和春天的来临,用两个怎样的词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呢?可答:东风浩荡,春临人间。
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段话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它所描绘的春天的总貌呢?答曰:大地回春,万物苏醒。
第三自然段“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风“-----鸟儿将巢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短笛------成天嘹亮的响着。”写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写人“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透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用语词概括出它们的画面与意境,依次是: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
春草图中“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些语词写出了春草的色泽和长势,用一个语词表达这个情景是:绿草如茵。“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风,草本是无情物,但它们伴随我们“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风春草也仿佛颇有人情,善解人意,是人的知己。这无不是风草无情,而人之情感渗透与风草之中,所以世间万物因渗透进人的情感与体念便光芒异彩。曾有一位画家作画并题上词云“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菏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春游芳草”又何尝不是一种情致。在这里通过语词表达了我们心中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再如文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加点“偷偷”“钻”等词表现了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抗拒的生命力。
春花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这里描绘了春花烂漫的动人美景。我们用三个四自语来表达就是:春花竟放,万紫千红,芳香四溢。这后文“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是桃儿、杏儿、梨儿。”前后语句连在一起,用“春华秋实”一语来表达这层意思可谓恰当不过了。
春风图中,“春风送暖”是其主体画面,其间笛声悠扬,清风流水,呼朋引伴都是春风吹出的一支支动听的歌。“‘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与清风流水应和着。”从嗅觉和听觉写出了春风的芳香与和悦。
春雨图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西丝,密密的斜织着----”用什么语词概括这种景色呢/我们说“春雨绵绵”可为恰当。这里的“牛毛、细丝、花针”等语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细密,而且也有春雨的闪亮。“密密的斜织着”一个“斜”字颇有“微风燕子斜”的风味,这是明写春雨,暗点春风。这烟雨蒙蒙,风儿轻轻,风调雨顺,祥和安乐的景象是何等的美丽动人啊!
迎春图中,“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又无处不显示出春到人欢,人欢马叫,山欢水笑的动人情景,联系全文,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的确是:春满人间。
文章最后三段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写出了春天的“新生”;“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臂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写出了春天无穷的“活力”。
综观全文,紧扣题目“ 春”,全文的结构,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盼春—绘春—赞春”。
综上说述,写景抒情的《春》具有情韵之美,色彩之美,图画之美,抓住了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不能不说是费时少而收益大的举措,定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