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篇一

  第四,通过实际教学和学生亲自探究,课堂上达到了生成性教学目标。超出了教参上的答案,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还发现了当支撑点下方本身很重时,不用加重物也能使物体站立。所以关键是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和使其平衡。从而再指导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来回归于生活。”这就是我理解的科学课的宗旨。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篇二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中的第二课。该课是继《科学是……》之后的一节延伸课,因为第一课中让学生领会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但那只是看别人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而这节课则不然,这节课是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搞科学探究。所以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上课之初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情境:让一只纸鹦鹉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也都想“一饱手福”,想亲自试一试,接下来便顺理成章,让学生动手试试吧,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当然学生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更激起了学生的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教师写意般的几句话便让学生注意手中的纸鹦鹉掉下来时的样子,从而想到是头重脚轻的缘故,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纸鹦鹉头重脚轻的问题?由于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是可笑,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前瞻性,预测到学生的种种办法,本节课我就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引到了在纸鹦鹉尾部加重物的办法,而把用剪刀减去头部以减轻重量的办法给否定了,办法可行但不采用,所以大量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内的积极合作,终于每个小组成员实验都成功了,学生那种溢于言表的高兴是教师怎么手把手教、怎么讲都无法代替的。本节课第二大亮点是学生有了理论基础后,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开来呢?让学生把常见的几种物体也能像纸鹦鹉一样立在指尖上,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学生居然用一根铁丝把铅笔立在了指尖上,根据我们常人的思维对称物体最稳当,可这名同学居然打破常规险中求胜成功了。

  这种做法给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框框的束缚。这是我在课前没想到的,但学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体会到一句话“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真正含义了。仔细揣摩这节课有一处瑕疵有待解决:那就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失败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头绪的时候,教师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有越俎代庖的倾向,如果下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必须要沉着冷静,静待学生的佳音,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真正做到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起来,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决问题。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篇三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动手操作性强的课文,整堂课伴随着学生的实践与探索展开,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快乐与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喜爱。

  在上课之前,我就提前告诉学生带上小剪刀与硬纸板还有回形针,油画棒。学生们高兴的问老师,我们这节课上手工课呀?我说:“这是一个秘密,你们带好工具,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你们一个惊喜。”孩子们都高兴的积极准备着。

  上课伊始,我采用了附属回顾的形式导入了新课,也领着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学达到了知识巩固的目的。接着我对孩子们说:“老师给你们五分的时间,你们画一只鹦鹉,并给它涂上你们喜欢的颜色。”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开始作画,大约五分后,好多学生和我开始展示他们的作品,我欣喜的表扬他们图画的美观,并鼓励他们用小剪刀认真的剪下他们的作品。大约又过了五分钟,孩子们的纸鹦鹉成功的剪下来了,趁热打铁,我抛出本节课我们所要探究的问题“回形针放在哪里,纸鹦鹉可以站在指环或指尖上呢?”老师要通过这个问题在咱们班发现最具有科学家潜力的雪山,并送给他“小小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一次被挑起来了,积极的在只鹦鹉的各个部位探索者,如何才能让它站起来。学生们通过实践在10分钟侯终于探索到了如何让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谜团被揭开。孩子们高兴的笑了。


  看了“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6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