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百家争鸣课后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一

  4、学生在初高中都在学习文言文,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一些古文理解不清。因此,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5、学生知识面有些狭窄,如“三教九”,学生不知道。教师应加强古代文化知识的教学。

  6、学生探究能力不强。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因此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二

  在上课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百家争鸣》这一课,怎样 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授课实践后,我有了以后几点感悟:①弄清“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 兴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②明确“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③把握争鸣的特点。每位思想家,各个学派都对共同关心的每个问题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论。

  这节课按要求是认识非常多的思 想家,在教学上我重点突出孔子和韩非子。因此,对于其他思想家学生只有一个浅显的理解,而重点在于探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概括重要思想家的成就,概括得比较到位。另外,我再加一些思想家的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介绍老子的故事,介绍《道德经》的由来,学生既感觉有兴 趣,又增长了知识。另外,我让学生讲故事、讲格言,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如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庄子“坎井之蛙”“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韩 非子受李斯迫害的故事等,学生讲得非常生动。

  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备课和反思,学正为师,身正为范。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三

  《百家争鸣》是属于思想文化教育课,思想文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内容组成,也是了解历史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但相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 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显得过于理性、抽象,而且呈现形式也比较单调,往往是一些人物的观点罗列,缺乏生动的情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教师而 言,且不说如何 教学,就是要把握这些思想、文化大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也不能不说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的现状还是常有 的事。如何改变思想文化课教学中的两难境地?结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师的教

  (一)观点用情景来映衬

  虽 说思想观点总是理性的、概括的,但拥有思想的人却是感性的、生活的,可以说也正因为那些思想家、文化人有着比常人更感性的体悟,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才会有 常人没有的智慧和思想。况且,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自然流露在他们具体的言行里、现实的生活中。通过“烧伤仆人了没有?”、“苛政猛于虎也”、“齐景 公问政”等故事的引用,使“德政”、“礼治”等的观点因为有了孔子生活和言行情景的映衬,变得具体、可感,仿佛我们就是被孔子问及的那位仆人、是伴随孔子 左右的弟子。

  (二)逻辑由人物来引领

  本 节课涉及历史的逻辑、教材的逻辑、历史人物的思想逻辑、学生和教师的认知逻辑等,这条“迪尼斯路径”的起点在哪儿?从课文题目看,没有“家”何来“鸣”? 从学生的认知看,没有“人物”何来“观点”?没有“观点”怎知“背景”?所以我改变了教材原因——过程——意义的逻辑顺序,以人物为起点把“谁——说什么 ——什么要这样说——说了带来怎样的意义”作为教学逻辑组织教学。

  (三)历史用社会来印证

  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百家 争鸣》它的教学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历史学科教法。在学习孔子教育成就的时候,插入2007年山东大学组织的“孔子思想与中华文化论坛” 和周勇博士撰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教育著作;从今天政府治国思想和举措中追寻其历史的渊源,乃至把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看了“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6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