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篇一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篇二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三、仿文写意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我个人觉得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既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又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篇三
这一堂课,我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的。
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掌握分段的技巧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课的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鼎湖山听泉”后,质疑,学生都说:我最想了解鼎湖山有哪些泉声?那儿的泉声是怎样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后,我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去好好地感受泉声,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把它作为引入课文的一块垫脚石。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也不能掉以轻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第一课时么,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嘛!其实不然,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在第一课时为学生解决?哪些适合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
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复杂思维的产物,也应该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看了“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