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课后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篇一

  2.最后句式训练训练不够扎实。在课文的最后,我进行了句式的训练,用“一……就……”来说一句话,因为要下课了,我直接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例子,所以他们的内容与我提供的句式都差不多,没有打开思路。我想其实他们也许就没有明白这个句式该怎么运用,我想如果开始可以把书上的句子拿出来,全班认真读一读,真正理解这个句式,再让一点时间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回答得更精彩。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篇二

  在经过说课,教案设计,上课这一系列的环节后。对于《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感想,在此简单说说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小片段。

  一、创设情境、趣味复习时

  在复习导入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朋友们,悄悄地告诉你:你们来得太早了,梅花还没完全开放呢。如果,你们能读出梅花花骨朵儿上的词语,那么,梅花仙子就会让这些花骨朵儿全都开放。在精心的设计之下,此时以往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词语复习,在学生眼中也变得十分有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生能什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我认为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趣味性是相当重要的。

  二、再读感悟、发展语言时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看了很多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梅花的美。在此基础之上,询问学生,梅花是这样的美丽,你喜欢这美丽的梅花吗?经课堂实践下来,学生在看了美丽梅花的图片后,齐声回答喜欢。之后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它?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更让学生从文本入手,发展学生的语言。学生读完,交流自己喜欢梅花的理由。学生的感受是十分直观的,更是十分真实的。学生们在与同桌交流后,知道了梅花的美在于它的不怕寒冷,在于它的多,在于它的淡淡的清香,在于它的“晶莹透亮”……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再加学生对于第一自然段的整体感知,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在我看来,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加以导向性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那么这节课的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就是我对于《春到梅花山》一文几个小片段设计的简单看法。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篇三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许有人认为一年级不需要讲得多么透彻,但是个人觉得对语言的理解,有必要从小从点滴开始感悟。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所以,从这个‘涌’字我们可以看出,人就像洪水一样多,涌了过来,人多,也就证明了人们喜爱梅花。”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人多,孩子们一下找到了“人流”,我在黑板上画了“水流”,说“水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就形成了水流。那么,人不断往前走,像水一样,就叫——”孩子们马上应声到“人流”。课文写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怪不得课文要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怎么会成为海洋了呢?”我故意问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有几个脑筋灵活的马上喊出来了“梅花山上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

  “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孩子们看插图上,想象一下,欣赏梅花的人们一定会?——有说有笑,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梅花,人们都笑开了花,梅花欢乐地盛开着,人们欢笑着,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一句比喻句,要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透本体、喻体,那太难了,但是,如果就这样似懂非懂读过,似乎也说不过去,为什么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解一下的,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明白。

  在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写得都很美,除了指导孩子们朗读好以外,细细咀嚼一下,品一品词意,读懂句子,读透文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看了“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6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