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反思 六国论课后反思
六国论教学反思篇一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六国论教学反思篇二
我上了高二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古文的第一课时,苏洵的《六国论》。文章不长,500来字,一篇思路清晰,情绪激昂的政论文。教程安排3个课时。文章虽然不长,但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主旨,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这种故事性的背景学生都爱听。我的安排是在第一课时,先在导入之中时就把六国破灭的背景给做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再联系课文具体介绍六国灭亡的原因;在第二课时,具体讲授文章内容时再穿插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这一点安排的很好,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但是文言文中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教学环节,省又省不掉,讲,学生又不爱听。这就是文言字词的讲解,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因为这是第一堂古文课,我也只能按照传统的教法,关于文言字词的环节,把它放在了第一堂课,在导入,作者介绍,听,读后我便开始讲解字词,完全是我自己精心准备的一种灌输式的讲解。我也没办法,因为我一点经验也没有。
第一堂课上完后,指导老师给我提了一点小意见:“关于文言字词,能不能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讲解,同学们长时间没有接触文言文了,在第一堂课讲了这么多像外语单词一样的文言知识,显得有点太突兀;而且学生的底子都不是很好,这种讲法,怕他们接受不了;我注意你讲字词时,很多同学都扒下了,你看在二班上课时,能不能字词放一放,先梳理一下文章”。老师的意思是要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讲解,按照现代语文教育观点,文章内容与字词句不能割裂开来,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具体字词得意味,这一点,我早就考虑过,却没有这样去准备。因为如果这样,每一堂课就不是很完整了。但是指导老师是一个教无定法的教育工作者,他并不在乎每一堂课是否完整,只要有利于学生接受就行。这一点也是我比较欣赏的。课间只有10分钟,他这一说,打乱了我的备课计划,不过调整起来,也不是很难。《六国论》太熟了,完全可以丢开书本讲解,况且梳理线索可以穿插点小故事,应该能够把握好。第二节课在二班上课时,我把讲字词的时间,花在了梳理文章的线索上,完全是自主发挥,但却不偏离根本,也许是二班基础较好的缘故,扒着睡觉的学生没有了。所以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上的成功。、
古文一般是比较好讲的,因为不长,完全可以串讲,但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不过要想把文章讲生动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之事,毕竟古代的东西,过去那么长时间,学生打心眼里就不喜欢。但是如果能把当时人们身上的感情具体化,人性化,让学生尽可能产生共鸣,还有就是处理好那些让人提不起兴趣得字词(比如放在具体语境之中通过一种幽默的方式把握)。课堂效果肯定不会很差。
六国论教学反思篇三
一、备课过程中的考虑
1.学情、教情分析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学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项,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以挑战自我。
2.基本构想
⑴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统一。
⑵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既重过程又重结论;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⑶适当运用多媒体。
3、学习目标
⑴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
⑵把握文章大意,归结主旨;
⑶探究说理性文言文的论证手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学习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阅读材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前早读阅读: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史料《七国兴亡》,赞扬和批评《六国论》的文章各几段,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6、教学方法
⑴教法:点拨答疑、讲解、导引、检测。
⑵学法:自主学习、讨论。
7.主要步骤:四步两场:四步:一是导入新课,感知课文。二是互相质疑解疑,合作学习。三是探究讨论,学习论证艺术,四是理解写作意图,小结课文。重点在“两场”:一场讨论(字词疑难问题),一场争论(本文的论证有无漏洞)。
二.授课过程回顾
1、教学计划用时:45分钟,实际用时:49分钟。完整地实现了教案计划的步骤,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活跃。
2、疏通文言字词部分进展较顺利,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思考对“赂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证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二是探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的论证是充分有力的还是有漏洞的。第一个环节进展比较平,缺少特色。第二个环节引导得较好,所以比较成功,学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4、作业为二选一,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都可以作为《六国论》课后延伸,无论选做哪个,学生都要积极思考,继续深入探究。
5、多媒体使用少而精。七国形势图配以动画效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贯穿整节课。几个文言文检测题,可以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其它与课堂关系不大的材料,尽管画面精彩,但也舍弃不用。
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师要有基本经验,能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其条件是教师对学生要十分了解。就如同老农对土地和农时的了解很重要,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浇水,都要选择最佳时机。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分钟的感觉都要准确,对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要操作熟练,否则,课堂不会流畅。今年我教高三,用的是高一的学生,学生情况不太了解,对自己的课堂节奏有一定影响。
2、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艺术。同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大有学问。怎样讲出一篇文章的个性?文学常识是听老师的精彩介绍,还是让学生自已介绍?一节课当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掀起高潮,把学生的心扉撞开?当学生的探究渐入佳境,怎样推动他们把思考再深入一下,使高中语文课堂达到应有的深度?结束语如何将课堂的探究引向深入?这台上的几分钟,就靠台下长时间的学习与探索。著名教师授课,就像著名艺术家表演,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从这方面说,我的学养和经验的积累还差得远。
3、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本节课上学生的一个问题是我没有准备的,“《六国论》是史论,除了史论,还有什么论?”幸亏另一个学生找到相关资料,替我解围,否则我只能说“回去查查”——不能当场解答,毕竟是遗憾的事。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4、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永远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要忌浮虚,讲实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尺讲台,亦甘亦苦。我愿把讲授语文课当成一门艺术,让它带给学生终生的享受,也给自己以人生的慰藉。
看了“六国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