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威尼斯商人课后反思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篇一
同时,我对原有的课件做了几次的调整和修改,多方听取意见。由原先的评析人物形象在前,品读人物语言在后,调整为语言在前,人物形象在后,这样由语言自然水到渠成的归结出人物的形象。并且在内容上删除了一些预设性局限性较大的问题呈现,增加了内容较为弹性的探讨型的问题设计:针对威尼斯的商人的警告——千万不要做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请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令人欣喜的是他们没有被现有的老规矩局限,没有人云亦云,认为对夏洛克的评论应该给与赞同和同情。这在早读课上也有同学提出:既然夏洛克被归于四大吝啬鬼之一,那么面对三倍的赔款,为什么却仍坚持那一磅“臭肉”呢?这个问题无疑符合了我们现在提倡的学生要有质疑态度的精神,发展看问题的观点。于是,我抓住了这个问题,提示学生进行思考:说明在这有比金钱给让他看重的东西,那就是复仇。接着,我给他们读了一段有关夏洛克的评述:夏洛克的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____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____曾给与他多少理解。因为前面对矛盾冲突和对夏洛克的分析占了主要大部分时间,因此最后在拓展延伸——请对威尼斯商人这话的阐述的时间上,就显得没有时间了。究其原因,我想这和内容的安排有关系。总体,这次的课设计为一个课时,在内容安排上难免会多了些。或许删除介绍戏剧这一板块的内容,或者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好心”,设计成两个课时,那么这个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篇二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系列中第一个以较多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阴暗面的优秀作品。作者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歌颂纯洁的爱情和无私的友谊,批判高利贷者的贪婪与残酷,对遭受种族歧视的犹太人也给予同情。全剧结构完美,情节紧张,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对白机智而风趣,喜剧气氛很浓。特别是本课所选的“庭审”一场,戏剧冲突尖锐,气氛更是扣人心弦,语言更是精妙经典,将话剧的特性和魅力发挥到极致。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莎士比亚这部经典的作品为我们从以上所言的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话剧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威尼斯商人》为我们奉献了永恒的人文主义主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典雅的戏剧台词,极富戏剧性的情节结构。所以,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通过戏剧突然逆转的情节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体会戏剧对仁慈、友谊与智慧的歌颂,领会夏洛克鲜明而复杂的个性。
生死交锋之际,安东尼奥甘心为友谊而慷慨赴死,巴萨尼奥愿意牺牲一切来挽救挚友,鲍西娅凭借冷静与机智解脱困境,夏洛克仇敌如蝎而又视钱如命。辨别善恶,分清是非,每一个人物都带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而洋溢在剧本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一次灵魂的沐浴。特别是鲍西娅假扮律师发表的关于仁慈的一番陈词,更是带给人一种高贵心灵的光芒。
“文学语言,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须比日常生活语言高出一头”(老舍),话剧的语言更是如此。朗诵优美的话剧语言,甚至是模拟舞台演员表演诵读,对体会这种语言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是大有裨益的。教学中我设立课堂“梦想剧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研读对象,通过分组尝试以舞台的方式模拟表演和富于激情地朗读代表性人物台词,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个性,品析剧本中典雅优美、诙谐活泼的语言,领会莎剧的语言魅力。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中,学生们互相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连贯一体。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止是课堂也绝不能止于课堂。文学作品本身是具有张力的,本课内容也仅是从原剧中选取出来的一个部分。课堂教学要实现课内学习对课外学习的指导、促进和激发。因此,本课我所留的作业是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上《威尼斯商人》一课的特色,其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 “梦想剧场”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它立足于教学材料本身的特性。利用这种形式既可以促进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又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表演特长,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和突破。由于平时练得少,表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事先预习不够充分,仅依靠一节课时间把剧本搞明白,显得时间很紧,也很难达到。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还有学生对全剧了解不够,对人物形象理解比较片面。如果今后再有机会上时,一定要提前更多时间给学生预习准备。
另外,更明显的情况是学生缺乏自己的理解,习惯性地把资料的内容当成自己的看法。对此,今后在培养学生自主思索、多向比较的能力方面还需继续探索。
戏剧作品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戏剧作品欣赏,诚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能把戏剧作品简单处理成戏剧知识的例子,把作品教学处理成基本常识的教学;而应该在欣赏之中渗透有关戏剧知识。
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篇三
《威尼斯商人》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如何将老课文设计教学更科学,更富有新意,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我在设计中着重把握了以下几点:
第一,“潜心会文本”。我在处理教材时注重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我个人认为,戏剧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戏剧的基本特征、戏剧中蕴藉很深的字、词、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时我始终注意把课文做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根据戏剧的结构设计分析思路。从设计目标到总结都牢牢抓住“我们是在学习戏剧”这条线不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第二,处理教材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种形式的读(扫读、悟读、分角色朗读),富有实效的讨论,切有体会的表达等。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能创造性阅读。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对主题的认识,都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做到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想做的我尽量不做,学生能做的我尽量不做。如在本节课中,充分发动学生到前面板书,发动学生推举分角色朗读人选等,学生高兴,老师也省事,皆大欢喜。同时我还注意增强学生的效率观念,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解决,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因材因学生施教,因教师特点施教。法因文生,教学不必求固定的单一模式。教学贵在创造,贵在有良好的效果。所以这节课我摒弃了介绍背景,再分段,依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我把握住了由点及线,再由线到面的设计思路。直接从感知课文中关键词句入手,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再铺开成面,研读全篇特别是高潮部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自然地归结主题。没有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这样可以做到由点到面,重点突出,整体教学。
第四,课后迁移训练新颖。本节课我设计的课后训练题是给文中的人物写评语。由于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比较深入,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夏洛克是一个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的家伙。他的语言就很有特色,他一张嘴巴对付好几个人,语言很有争辩性,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强语气,有时有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表现他的的者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得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心理。鲍西娅上场,他立即献上甜蜜蜜的颂辞;判决之后,又句句不离钱。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个比喻表示出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害安东尼奥的决心。
安东尼奥这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从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安东尼奥甘愿冒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助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认”、“迎受”,继而要求 “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 安东尼奥也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运用这些比喻,使语言丰富多彩,台词虽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以一种文辞华丽流畅的艺术美感。
这两则评语有深度,有例子,正是基于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看了“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