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篇一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速度前两段,找出敌方的论点,从而引出“三个事实”。而这“信地”“信国联”“信神”都和自信力毫无关系。就好比自己说自己丢了100元钱,可是自己从未有过100元一样。这种毫无联系的事实与结论“中国人丢掉了自信力”毫无关系,所以这是谬论。学生在这个比喻下,就能更加明白国民党反动派的悲观言论的荒谬和可笑了。
学生再想象,自己如果要反驳敌方的论点,将如何反驳。有的学生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有的学生是“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还有的是“中国人不会失掉自信力”,经过分析这些反驳的论点都有漏洞,容易被敌人抓住把柄再反驳。然后反观鲁迅的论点“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就是相当严密的,不容反驳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最后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设计得是“闭卷考试好”,论点是:闭卷考试公平公正,闭卷考试利于学生学习,闭卷考试利于选拔优秀学生。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思路进行反驳。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驳论思路。
不过,我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所以在整个四轮的理解和运用上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不过整堂课的思路和程序是很好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篇二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可取之处:
1、通过阅读让学生整体感悟,从而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做法是通过阅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知道了对方论据和论点;知道了对方论据只是部分事实,不足以证明对方的论点,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知道了本文的批驳方式——驳论证;知道了作者不仅直接批驳,还采用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自古至今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大量事实间接批驳的方法。最后明确了作者“说中国人失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陷”的态度。
2、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堂课,既有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也有组间的合作交流。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与评价。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特别是有一个学生发言:现在我对学习充满信心,不怕挫折,我也是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说得很自豪、很骄傲,令人振奋,也给其他学生以感染。学生在学习中显得特别的精神,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采用了重点讲解兼引导的方法,有效的节省了课堂时间。解读文本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如文中的求神拜佛,其本质是什么;“中国的脊梁”的四种人外,还有哪些人?同时还结合文本重点讲解了“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地底下”、“脂粉”等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篇三
成功之处:1.我认为我这堂课的预设较成功。成功之一,这堂课我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课文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立场观点作了一个铺垫。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已有77年了,当时那种悲观主义、失败主义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阶级的心理,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对这一论调深入剖析是极有战斗意义的。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成功之二,和学生一起温习议论文的知识。因为学生对议论文,尤其是驳论文刚接触,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做也是贯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顺利地为下面学习驳论文做好铺垫。成功之三,示范朗读非常成功。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在对文本语音、语速、节奏等的处理中来点燃学生的心理,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体验和领悟文本内涵。
2.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紧紧扣住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指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通过对比敌方的论据和我方的论据,直观、形象地让学生领悟到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我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破后立,既破又立,破立结合,这是驳论文显著的特点,也是其常用的写作手法。最得意之处就是精心设计了板书,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学习重点。课后很多老师私下和我交流,他们都说听了我这堂课知道以后该如何执教驳论文了。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我抓住了驳论文的核心——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而树立作者正确的观点。鲁迅先生写这篇杂文就是为了批驳当时笼罩在中国各个领域的那种悲观亡国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这应该是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3.精读重点语段,以此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体味作者语言犀利、力透纸背的语言特色。化繁为简,抓住关键语句来品读。如对国民党及社会名流“求国联”“求神佛”举动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读课文下的注解,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文章,不全面的地方我稍作补充。引导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同时也激发学生想要学习文本的兴趣。
不足之处: 1.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声音响亮,但语速偏快了些,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充足。毕竟学生与作者不是同一时代,他们的体验不可能一下子就很深刻。
2.朗读指导不够,我认同赵老师的看法。这也是课后我反思时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因为指导学生朗读曾经是我最骄傲的。尽管我范读很好,但非常遗憾的是我没从技巧上指导学生,以至学生的朗读热情不高涨。尤其是文本深入剖析后完全可以让学生齐读全文,在整体朗读中领悟、理解作者鲜明的立场,对国民党反动派辛辣地嘲讽,对共产党人热情地赞扬;遗憾地是我只让学生齐读第6-9节,等于肢解了文本,破坏了整体性。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老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多,但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少。虽也让学生讨论、探究,但教师的主导意识可能太强了。
一堂课下来,尽管有很多遗憾,但是我不气馁。因为我认为教书是良心工作,从教以来一直赞赏叶老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要我一直热爱教育事业,不违背良心,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认真钻研新课标,踏实奋进,不断充实自己,就能做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