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播放视频《火烧圆明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真切感受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读: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3)品:
立足于文本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极具特色,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劫掠者的讽刺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品味、积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通过对疑难语句的讨论解答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道路。
(4)悟: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进入作者的思想深处,领悟作者的人文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正直、公正、是非分明,进而受到雨果伟大人格的熏陶,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丰富自身情感。(5)结: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理清课堂所学内容,既是对所学内容的简要复习,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教学反思篇二
如果说这节课比较成功,那么原因有三:
一导入新课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问同学们有谁到过中国北京,如果有请讲一讲那里的名胜古迹,这样就有同学举手发言讲了他所见到的长城故宫等。“见过圆明园吗?”接着同学们讲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史实。这一环节实际上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对作家也做了简单介绍,争取了更多的教学时间。看到同学们由欣喜的眼神到严肃的面容,我知道他们已经步入了学习氛围了。
二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学习方法得当。
紧扣研讨与练习进行教学,对于圆明园的赞美,课文已经一目了然,通过朗读可以独立完成。对于英法联军的赞美(当然我用也是反语),作者有直接抨击他们是强盗的,更多的用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找出运用反语的句子。因为这种修辞手法学生接触的不多,需要同学们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师做适当点拨,说明反语的相关知识。
三领悟作者伟大之处,比较中见真情。
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很自然,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敢于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抒写自己的良知,同学们怎么看呢?学生由“雨果很正直很勇敢说起。”最终认识到作家的博大胸怀与高尚风格。
当然,本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分析作家本人上,对于课文更深刻的内涵: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提到的很少。
二课堂练习时间太少。学生仅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给雨果写一封信。这个洋思中学教学模式15分钟的练习时间相差甚远。可喜的是,文笔好的学生写出了180字左右的信,有个同学竟然又给巴特勒写了信说:巴特勒爷爷我尊敬你是长辈,但是你也太不道德了。
总之,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希望各位老师不吝指教,我会欣然接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教学反思篇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看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