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课后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一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二

  一、彻底放弃文言翻译的讲解

  暑假里上华师大的教育硕士,郑桂华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华师大培养的老师还搞文言文翻译的串讲,只能说真的很可悲”。郑桂华进一步强调,文言字词的掌握,重点在课后的背诵练习。我过去的方式是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讲,配以相同的权重,属于两条腿走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主要尝试完全放弃文言文的课堂翻译,除个重点别字词句的随文讲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译教学,主要将落实翻译的过程放到课后练习上,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用于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学上产生的副作用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把握文章内容的难度加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推进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反复的朗读和教学的深入,语言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会自然而然的被稀释掉。

  希望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堂上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加大听课难度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在文章的教学上,设计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写作手法的“疏”“密”之别。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有些过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得其要领,有些悟性差的同学则是云里雾里了。

  三、课堂生成中的惊喜

  这节课教学上比较出彩的是对于隐含人物——方仲永父亲的分析。可以说真正是走进了方仲永父亲的内心:世隶耕、稍稍宾客其父暗点出了方仲永父亲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方仲永才华的展现使得方仲永的父亲在乡里获得了从来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方仲永的父亲来说绝对是新鲜、美妙、梦寐以求的体验。理解这一点,加之方仲永父亲世隶耕的家教背景,也就决定了方仲永的父亲必然会作出“不使学”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几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父亲必然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跟不能将耽误孩子的板子简单地打到方仲永父亲的身上。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悲剧意义就更加浓厚了,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的悲剧,从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个人悲剧,对于学生理解“伤仲永”这三个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三

  《伤仲永》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进行教学,上完了这两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两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但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比如学生几次把“扳(pān)”读成“bān”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看了“伤仲永教学反思”

6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