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课后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篇一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整体比较完整和流畅,思路也较清晰,能够较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过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反思总结如下: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我往往想的是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
2、评价语言空泛,态度不明朗,缺乏针对、指导性。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实验结果的得出,而实验工具和材料则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尤其是这节课,作为演示实验的材料,效果都比较好。但是学生实验所用到的材料,效果不明显。比如:在观察橡皮筋的音高实验时,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并不是肉眼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他们根据老师的引导以及生活经验所得出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所以在选择实验工具和材料的时候,我还需要好好下功夫。
4、我在这节课中的小结都不够充分,也缺乏了一些必要的板书,导致最后小结的时候,学生的思路不是很清晰。而应该在做完每一个实验后,边示范边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不但让学生巩固新知,而且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5、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以致整堂课气氛不是那么浓厚。
6、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老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所以,我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篇二
《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第1课“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的基础上,更具体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
本节课我设计三个活动内容对音量、音高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在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我先提出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通过学生的回答,猜测鼓声的大小(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幅度有关,并及时板书“振动幅度”,然后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活动二、活动三的探究活动,都是为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而设计的,即音高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快慢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通过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让孩子们将实验现象和预测进行比较,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在这里孩子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发现杯里的水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杯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但振动的快慢是学生不能感受到的。在第三个实验,我指导学生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描述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并同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得速度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的概念。最后总结延伸,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来解读生活中的信息,同时用学过的知识,利用身边的物品创造美妙音乐。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声音,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这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做得比较好:
1、我的实验指导还是比较到位,实验步骤相当清晰,既有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要求,又有在演示台前示范实验规则。不过如此做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学生只会按照实验步骤去一步一步的做实验,但是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
2、小结和总结对于今天这节课,我觉得格外的重要。每个实验完成之后的小结,既有课件展示出来,又有板书体现,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振动与音高、音量之间联系的认识。
这节课也出现了许多漏洞。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
2、评价语言也太吝啬,空泛那么几句。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做每一个实验后,我觉得边示范边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不但让学生巩固新知,而且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以致整堂课气氛不是那么浓厚。
5、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老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所以,我应该不断去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的去进步。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篇三
《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内容,该怎么上一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
1、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一样新东西的出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声音的变化》中有两个主要活动一是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二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振幅和频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但又是这课知识掌握的前提,这两个概念没有搞清楚,就不能掌握声音的强弱和振幅的关系,声音的高低和频率的关系。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按照教学设计在第一个实验中介绍了振幅的概念,在第三个实验中介绍了频率的概念。下课后觉得学生对于这两个概念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在这次教学中,把这两个概念作为重点首先提出来进行的讲解,在学生掌握后再进行实验。感觉障碍扫清了,学生在实验总结时流畅了许多。
2、实验指导到位,实验步骤相当清晰。
比如在指导拨动钢尺时追问为什么要紧压住钢尺,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同时还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不过如此做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学生只会按照实验步骤去一步一步的做实验,但是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
3、精心设计并改进实验表格。
我们在学生课堂中观察、试验记录是遇到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记录,关键是写的字太多或者画图时过分追求美观。比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学生记录轻轻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是这样的“声音听上去很小”,这样,学生总共要写七个字。其实,在我们的题目中就有我要描述的只要“弱”一个字就可以了,看得人也能清楚地明白记录的内容。这就比前一种记法少写了六个字,大约较前一种写法节约五分之一的时间。所以第二个班上课时我精心设计并改进了实验的表格,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填写表格,不但效果好,而且节约了时间。
4、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应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课!
看了“声音的变化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