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如何提高
一、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样要节省时间。
就是尽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长时间内规定的任务,要做到这样,常常表现于学生兴趣是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思维是否启动,学生的感情是否投入等,这实际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高低。我根据所教班级的特点设计出课堂“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的好形式。“三分钟演讲”要求学生上课铃响后,按照预习新课的要求,朗读或背诵一段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名人名言或民俗谚语,(背诵者是按学号排名或事先指定的)然后由教师或学生做简要评述,使全班同学对所背诵的内容有所理解,加深印象并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作文日积月累一些材料,也为学生作文的语言改进添入一些新鲜血液。由于这种形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做,参与面大,投入性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那些平时课上得不到机会锻炼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有了亲身参与的感受,大大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力度。
二、结合本地区本班学生写作实际状况,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快速作文训练实验 。
几年下来,学生大多数基本实现了40分钟600字的写作速度目标,这就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开拓并探索出作文教学的“快速、优质和高效”来,为语文教学中“写”的能力的培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及相互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不断启动学生的内因,把教师的主动性落实到学生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思想水平。吕叔湘老先生曾说:“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老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老师水平不高,学生中也有少数或个别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导,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把握着教学的方向,他也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担负起设计优化的教学计划的重任,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则在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的师生合谐的统一关系,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开创出一种合理而又自然的 意境。
四、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再加上教育思想的陈旧、教法的单一,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一些中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其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模式欠佳,教学方法陈旧等等,究其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教学效率不高的现实,认清其危害,最大限度地去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一些教师由于长时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显得没有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综上所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仅是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教育整体,还包括一些外部环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们在广泛地吸取传统的语文教育营养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的。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注重备课环节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和谐的环境,产生强烈的语文课堂教学共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备课观念:一是倡导集体备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备课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独立钻研上,还要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研讨中。备课时,每位教师都要仔细分析教材、学生的学情,备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然后大家在一起将同年级各位老师的教案进行纵横渗透,资源整合,最后确定一种最适合学生的教案。二是要增强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不懈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学要确立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结合 “教学目标”为确立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特点,体现独特的教学风格来设计。三是注重设计核心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有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学生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日后学习打基础;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以巩固所学知识。
二、优化上课环节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力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的开头要激发学生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颇具艺术性,能吸引学生。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这就能使一节语文课焕发活力,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
例如,我曾在《悯农》一诗的教学中,我是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在理解“四海无闲田”这句话时,我先引导学生书写“闲”字,再理解带有“闲”字的词,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的课堂上,学生都能描述出一幅丰收的景象,然而农夫们却一个个面黄肌瘦,面临饿死的威胁。这时,学生就打开话匣子,能将现在自己幸福的生活同古时候相比,也懂得了要好好学习,珍惜现在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样的一节课,循序渐进,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能逐步由一个台阶跃上另外一个台阶,使学生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注重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要写“教学反思”,这样,可以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时,力争在自己最薄弱的环节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自己的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必须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的态度,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较多的知识,能力是否得到一定的培养,人格是否得到了提升发展等。如果某一方面有所欠缺,一定要返回备课、上课这两个环节,再作精心修改,将不足的的地方进一步完善,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布置适当有效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充分预习
老师们都知道如果我们要上好一节必须要做好三备:备好教材、备好教法、备好学生。备课可以说是我们老师上课前的“预习”。同样对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课前充分预习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充分有效的预习,对于课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不熟悉的,甚至是陌生的,那么这堂课的效率肯定是大打折扣的。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都非常清楚,学生在我们的狂轰滥炸下也很清楚。但是,由于作业负担重,由于懒惰,由于家长督促的缺失,真正能做到自觉预习、充分预习的孩子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一开始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为了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只是要求学生去把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认真读一遍,同时要求他们边读便在教材上把重点内容勾画一下。这样的作业在我看来,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达到我的目的,应该是上上策。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课堂上的他们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一问三不知,有的学生甚至连课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上课课堂的效率可想而知。后来,我对预习作业进行了改进。不再布置像看书这种没法检查落实的作业,而是根据备课过程分析出的重难点罗列出一些问答题,一般不会超过6道。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在书上找出答案并写出来。这样既可以逼着学生去看书,也可以锻炼学生读题审题,提取题目关键词的能力。在历史考试中有材料分析题,这类题目往往是学生最不擅长的,因为他们还缺乏阅读材料后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布置这种预习作业,除了可以使得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帮助训练提高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材料分析题的能力。可以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通过批改他们的预习作业,我也可以知道学生们对哪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问题,在课堂上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讲练结合,选好题,勤练笔
提高课堂效率,归根到底就要让学生在45分钟里学到该学的知识,锻炼了该锻炼的做题能力,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原来我在课上经常是一讲到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后来发现这样做,除了让自己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外,学生一到做题的时候,该不会照样还是不会。后来在一次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时,那位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和大量的练习,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些练习。听完这节课后,我恍然大悟,其实历史课也可以像理科的习题课那样,在课堂中找些好的习题、紧扣本课重难点的习题来带着学生做练习,通过做题来检测学生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于是,我就尝试着课件里增加了一些比较好的题目,比如中考题,尤其是学生最头疼的材料题来练习。在新课学习完毕后,和学生一起做做题,边做边讲解,遇到学生犯错比较多的题目就再把这一知识点拎出来再强化一下。有的时候,某课学习内容比较多,来不及做题,我就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产生的影响时,引用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这样既解决了课堂学习任务,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效率因此也得到了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每次小测的平均成绩有所提高,交上来的课后作业质量也提高了,原来最容易空着不做的材料题空题率也大大降低了。这就说明在历史课堂上引入习题讲练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是很有用处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这些发生在过去的历史对他们来讲,如果是一个个像历史演义、穿越剧那样生动的小故事,吸引力还是蛮大的。但是如果这些小故事变成了教材上简略、概括、严谨的叙述历史,加上课堂老师严肃地照本宣科,那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鉴真东渡”,我引用了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短短几句,不但突出了鉴真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鉴真对唐朝文化在日本传播做出的突出贡献。此外,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知识点,我还会给他们找一些小口诀来方便他们的记忆。比如,为了让他们更形象地记住战国七雄在地图上位置,我会让他们记这样一句话:“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也利用谐音产生幽默: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要让学生一下子记住八个侵华国家,比较困难,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谐音把"英法奥美日德意俄"记作"英法奥每日得一鹅"既新奇有趣,又方便学生记忆。在记忆南昌起义的领导者叶挺、周恩来、刘伯承、朱德、贺龙,我把在教参上看到的一句口诀“一叶轻舟流朱河”告诉学生,他们很快就记住了。由此看来,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记忆知识点,也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历史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还应该以科学严谨为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