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2016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三知识点

时间: 谢桦2 历史学习方法

  2016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三知识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A)

  墨家: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孟子、荀子——战国时儒家的重要代表。

  道家: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主要代表。

  法家:韩非子——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兵家:孙膑——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B)

  (1)形成:

  A。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B.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2)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孔子、孟子、荀子其人和思想(B)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核心是“仁”和“礼”。

  A.仁者爱人——要求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刑杀,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遵循忠恕之道。

  B.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以符合“礼”的要求,即符合周礼制度;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主张,确立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等级,体现了保守一面。

  C.为政以德,以德教化百姓。

  D.敬鬼神而远之, 注重探讨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重视复习;学思结合;独立思考等。

  地位:A.当时未受重视,后来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并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思想主张: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要以德服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

  地位:被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3)荀子:战国时儒家的重要代表。战国末期赵国人。

  思想主张: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人“性恶论”;主张“礼法并施”;倡导“养浩然之气”

  地位:是集战国时百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B)

  (1)背景: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因此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逐渐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的新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汉代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君主奉天之命统治百姓,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由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A)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了重振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宋代时,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和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儒家道德伦理和人性等均为“理”,要求里,就需要“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主张进行内心反省即可达到求心、求理的目的。因而创立了“心学”。明朝时的王守仁是著名的心学家,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既能成为圣贤。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B)

  (1)主要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思想主张:

  李贽: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孔教的绝对权威。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应顺其自然。

  C.根本否定天理,摇撼理学的理论基础(“万物皆生于两”)。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A.经世致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B.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C.揭露专制帝王,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2016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三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古代中国天文、数学、医学和农学等科技成就(A)

  (1)天文学: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曾经成功地测出发生于陇西的一次地震。

  唐代时,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它具有实用、简便、灵巧的特点,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郭守敬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极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数学:

  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末已发明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唐宋时《九章算术》被官方列为数学教科书之一,隋唐时传入朝鲜、日本,后被译成日、俄等多种文字。

  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3)农学:

  南北朝: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元代:王祯编写的《农书》,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大发明。

  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农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徐光启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4)医学:

  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名医华佗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五禽戏”,这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该著作后被译成拉丁文和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B)

  (1)造纸术:

  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但是竹简太重、缣帛太贵,很难推广。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唐代:出现了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唐咸通九年(868年)。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异发明的是泥活字印刷技术,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此后,又出现木活字,至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3)火药:

  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称做硫磺伏火法。

  唐朝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争。当时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威力巨大。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

  战国: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

  北宋: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欧洲文艺复兴初期,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和扩散,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为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3.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A)

  (1)汉字:

  A.汉字的演变: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虽不能认读,但与成熟文字有渊源关系。

  甲骨文:公元前3000年的商代出现了可喜俄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金文:商周时出现在青铜器上。西周史官整理为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大篆)

  统一文字: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隶书得到推广,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B.书法艺术的发展: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王羲之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小字)

  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张旭、怀素;擅长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宋代四大家,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2)绘画:

  绘画艺术的源头:新石器时代,地上、岩石上和陶器上出现的几何图案。

  帛画: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汉代出现了许多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文人画出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等。顾恺之不仅在人物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的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吴道子是盛唐时期画风的代表人物。《送子天王图》

  文人山水画兴起: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起初,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后发展成独立画种。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兴盛和城市的发展,还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木刻版画出现:明清时期,由于时代变化、社会动荡,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同时,木刻版画作为小说的插图也出现了。此外还出现了年画、剪纸画和布贴画等。

  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B)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组织情况以及各种恋爱情歌等内容。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离骚》是其中的名篇。全诗共2400多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3)汉赋: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赋应运而生。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4)唐诗:

  A.兴盛的主客观条件:

  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弹奏出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时代音调。

  B.主要代表人物及风格特点:

  李白:放荡不羁,蔑视权贵,开元初年被玄宗召请人京,他却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以后,他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5)宋词:词起源于民间,到了宋代,逐渐流行起来。

  主要代表人物及风格特点:

  岳飞:把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写入诗词,期望有朝一日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恢复中原。

  辛弃疾:投笔从戎,“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昂扬的斗志。苏轼与辛弃疾被合称为“苏辛”。

  (6)元曲: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它是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7)明清小说:

  传奇: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渐趋成熟;

  话本小说: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是在传奇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由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等也广受人们青睐。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深的危机,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最有代表性。

  5.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主要艺术成就(A)

  (1)傩:原始时代,出现了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先秦时代,傩逐渐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和唐代,傩仪还很盛行。“傩”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南戏:宋代,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流行一种戏剧形式,人们称之为南戏。

  (3)杂剧: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一种戏曲形式——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作者人才济济,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4)京剧: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到京城献艺。徽班进京,带来了一种地方曲调——徽调。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

  2016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三知识点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A)

  (1)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前后,他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报刊,译出《各国律例》等。并编译出《四洲志》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首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掀起了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王韬、郑观应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由此逐渐与洋务派分道扬镳,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2.维新变法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B)

  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人物是康有为等。

  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他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B)

  (1)主要内容: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C)

  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在北方吹来的马列主义之风熏陶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