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 如英2 历史学习方法

  初二上历史第16课知识点总结

  20、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意义: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也是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

  21、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7年12月)

  (1)概念: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士兵。

  (2)启示:①日本法西斯是残酷和野蛮的,勿忘国耻; ②争取和平,反对战争;③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初二上历史第17课知识点总结

  22、重要战役

  (1)正面战场:①平型关大捷:山西八路军115师 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②台儿庄战役:山东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2)敌后战场:①战略总后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②百团大战: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克服投降的危险。地点:华北。指挥员:彭德怀。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23、抗日战争的胜利

  (1)加速日本投降的条件:①中国进入全面反攻;②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③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进攻驻守在中国东北的日军。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②中国军民英勇作战; ③国际社会的援

  初二上历史第18课知识点总结

  24、重庆谈判

  (1)背景: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2)蒋介石目的: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欺骗人民。共产党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3)经过: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

  (4)结果:国共签订“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占主动地位。第18课

  25、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备注: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2)战略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军大别山。(备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地区,由内线作战变为外线作战。)

  (3)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战役之后,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 淮海战役:歼敌55万,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退出来的。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投诚地区是北平,投诚将领是傅作义。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备注:三大战役中,一定要记住战役名称、时间、解放军主力、指挥者、结果、意义、投诚区,并在地图上识别关键地点)。

  初二上历史第19课知识点总结

  2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代表人物:张謇

  ①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在中国开矿设厂,剥削中国人民。

  ②目的:挽回中国利益,救国。

  ③口号:“实业救国”。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三阶段①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备注:原因是洋务运动的促进作用。)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备注: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国内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③一战后到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备注:原因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的入侵;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短暂且曲折 ②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③整体水平落后。

  初二上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27、社会生活的变化

  (1)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2)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3)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定军山》。

  (4)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

  (5)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7)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礼节、称谓等。

  初二上历史第21—22课知识点总结

  28、科技与思想文化

  (1)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后来探索出“侯氏制碱法”。

  (3)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4)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翻译著作《天演论》,书中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5)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6)《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

  (7)1905年废除科举。

  (8)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

  (9)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

  (10)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11)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12)郭沫若代表作:《屈原》。

  (13)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14)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5)茅以昇: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

3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