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时间: 如英2 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东晋建立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西晋灭亡,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朝

  公元420年,掌握东晋实权的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刘裕灭晋后,建国号为宋。从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东晋门阀政治特点

  1、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

  2、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

  3、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以及灭亡

  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王敦兄弟功劳最大,因此晋元帝一直礼待王导,在权力上,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为大,掌全国兵权。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开创了东晋时期“祭在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使门阀士族的政治在东晋发展到了最高峰。刘裕建宋后,提拔了一批庶族地主当官,打击了士族的门阀政治;萧齐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使士族开始衰败;侯景之乱时,侯景攻破建康后,曾经对士族产生怨恨心理的他开始大规模镇压士族,加之战乱,使士族在建康者“覆灭略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三足鼎立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②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④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⑤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戊戌变法的内容

  政治: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军事:

  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

  文化教育: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戊戌变法的意义

  1. 进步意义。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到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与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运动的性质。

  3. 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这正是维新运动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之后,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已不单向官僚阶层聚集,转而向其对立面转化。戊戌思潮过后,不仅大量的青年学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阵营,相当数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团,另择他途。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影响

  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内容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皇帝首先放下尊严,下罪己诏,带头进行自我批评,这样就可以振奋士气,鼓舞人心。而且还要下诏惩罚那些主张求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大臣,奖赏那些有功之臣,并且提拔那些有做为的人才。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主张迁都西安。他认为京师近海,容易受到外国的威胁,而且在当前旅顺和威海卫失陷的情况下,困守京师,失败的可能性极大。迁都以后,可以凭借西安天然的地理优势,来抵抗日本可能的侵略。同时可以把对日的赔款用于军费。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认为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在于将衰兵弱。一方面他建议光绪帝责令各州县推举精兵良才,以取代那些老弱病残之兵。另一方面建议从英国购进像 黎姆斯枪(音译)、 毒气之炮等精良的武器。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面所说的种种策略仅仅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权益之计,要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必须进行变法,这才是“立国自强之策”。

  公车上书的意义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内容

  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

  政治: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军事:

  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

  文化教育: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百日维新共持续了多少天

  103天。始于1898年6月11日,结束于9月21日。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②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④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⑤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