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知识点】
1.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整个新疆:左宗棠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原因: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侵入新疆,俄英支持。1871年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我国的伊犁地区,面对边疆地区出现的严重危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
⑵过程: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⑶结果: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防
⑷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 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
1.甲午中日战争:
⑴时间:1894~1895年 ⑵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⑶主要战役:①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奋战
②辽东战役,制造旅顺大屠杀(联系课本P76南京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⑷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⑴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注意:这点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特点)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注意:这点体现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特点)④增辟通商口岸
⑵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时间:1900年 ⑵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⑶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⑷侵略中国的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⑸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廊坊战役
⑹结果:中国战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注意:⑴外国侵略者曾两次攻占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⑵清朝皇帝曾两次逃离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原因:外国的侵略)
2.《辛丑条约》:
⑴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注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注意:这是核心内容,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理由,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 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⑵危害(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总结提升
1.时间:1840~1901年
2.侵略事件:⑴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 ⑶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4.“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抗击日军的斗争
5.中国近代史的特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6.中国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7.列强侵华的罪行:
⑴两次洗劫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八国
联军在北京到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
⑵制造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点:洋务运动
【知识点】
1.原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4.内容:⑴前期: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筹办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⑵后期:①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②兴办新式学堂,如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6.评价: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7.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点:戊戌变法
【知识点】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危机严重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 因此历史上称“百日维新”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4.清朝皇帝:光绪帝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康、梁活动:⑴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直接原因、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6.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7.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
8.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9.失败原因:⑴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⑵客观:顽固派实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
10.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点:辛亥革命
【知识点】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时间:1911年10月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⑴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革命团体)
⑵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解释为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后成为孙中山指导革命的旗帜,从而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⑶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⑷发动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
⑸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都城南京
5.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⑴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⑵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⑴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 “自强”“求富”⑵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法图强,救亡图存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⑷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结论: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都不能挽救中国
4.阻碍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三大因素: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