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一年级历史暑假作业及参考答案(3)

时间: 俭聪2 历史学习方法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2分)

  5(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4分)

  (3)根据材料三,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为什么要

  对外扩张?(3分)

  (4)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

  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

  24、【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

  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

  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

  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

  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

  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

  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

  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

  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

  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分)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

  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

  取的措施。(4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

  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

  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三 1919年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定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的大纲。这

  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

  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开辟商港??具备公用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四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

  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

  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生主义”的主张。(1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新主张。材料三中他认为建设的重点是什

  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

  比,有何新发展?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2分)

  高二历史暑期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21、(1)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

  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2分)这种变化的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

  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2分)(2)

  主张:郡县制;(1分)理由: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郡县制有利于集权。(2分)

  (3)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

  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

  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每点1分,共3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

  (4)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以

  中央集权和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制度一定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言之有理

  即可得2分)

  22、(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

  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4分)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2分)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

  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2分)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

  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6分)

  23、(1)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答“文明开化”也可)(1分)让更多的日本

  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1分)

  (2)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规模大、范围广;有选择地向西方各国学习(2分)。局

  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分)。

  (3)举例: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朝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任意一点得分)。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2分)

  (4)要说: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

  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2分)不要说: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任意一方面即可)(2分)(选择其中一种给分)

  24、(共10分)(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分)

  (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

  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4分)(如举其他例子,言之成

  理也可) (3)①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

  三藩之乱等。②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③反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主权。如组织雅

  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④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册封五世班禅等。(4分)

  25、(1)主张:平均地权(或核定地价)。(1分)(2)主张:大力发展实业;(1分)国

  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1分) 重点:交通运输。(1分) 原因:社会性质

  没有改变(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分)(3)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

  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

  题),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任答三点,共3分) 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

  际和中共的帮助,认识到工农是革命的坚定力量。(1分)(4)认识: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

  并与时俱进;改善民生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2分)

  高二历史暑期作业(二)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答到主观题页面的表格内

  第I卷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审核:王斌)

  1.观察下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诸侯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 ②黄河流域是当时重要的文明区域

  ③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江苏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

  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

  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3.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

  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

  若日月。”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

  ①科举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②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

  ③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④科举制因不合时宜而应该废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

  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C.参与国事决策 D.提高了行政效率

  5. 一个雅典的家庭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这个家庭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

  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还有一名男奴隶和一名女奴隶。那么真正投票时,这个

  家庭最多可投几票

  A.1票 B.2票 C.3票 D.4票

  6. 《民法大全》中记载:“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下列对此规定理解

  不准确的是

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