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师:曹操是不是大白脸,一脸奸相?诸葛亮是不是会呼风唤雨,能借东风,火烧战船?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师: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最为著名的军阀有哪些?
师: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师: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指导学生看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师: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师: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看书归纳曹操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师: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学生讲述官渡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
表格1: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师: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学生各抒己见: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已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师: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师:“假如你是曹操,请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过渡到“赤壁之战”。
师: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学生讲述赤壁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上面表格的第二部分内容
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畅所欲言: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师: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吴的建立
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城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教师强调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也没称帝,他是在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的)
教师指出:魏、蜀、吴的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三国形成后,各国都努力巩固自己实力,同时又试图消灭对方,那么,他们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魏、蜀、吴的关系:学生自己阅读
蜀吴关系:结盟―――破裂―――重新结盟
蜀吴与魏:敌对―――吴魏靠拢,蜀孤立―――蜀吴结盟与魏对立
诸葛亮的外交策略:联吴,制魏,保蜀
三、总结扩展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图示法小结全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几年后,为统一全国,曹操南下,然而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归北,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互相制约,结束了东汉的军阀混战局面,同时,他们又试图消灭对方,所以,不断壮大自己,重视发展生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教学目的:
⑴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们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基础知识。
⑵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和诸葛亮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⑶ 思想目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从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诸葛亮和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对我国历史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⑷ 学法指导方面: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逐层分析,初步训练由条件推出结果的方法及辨证地分析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目标-问、答、讲、练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播放课件-《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大约3分钟)
听出来了吗?这是哪个电视剧的插曲呀,它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情景呢?
生:听出来了,《三国演义》里的片尾曲。
师:对,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然而岁月留下了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后人忘不掉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历史画卷的一页。(教师打出板书)
展示目标: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呢?
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师:好,大家归纳的都很好,我们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归纳本课的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一、官渡之战(打出板书)
问:官渡之战什么时间发生的,作战的双方是谁,有什么结果?
学生: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生边答师边打出板书)
曹操简介:
曹操(155-219)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人, 初平三年,曹操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200年初,他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但仅隔8年,他却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刘备,从此一蹶不振。219年,曹操病逝,享年66岁。 220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师:(同学们请看官渡之战示意图[扫描])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曹操又陆续消灭其他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师:同学们,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呢?
生:以少胜多
师: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
学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实行屯田,发展经济,曾发布唯才是举令,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广揽人才。手下谋士众多。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听劝告。
师:对,任何时候的骄傲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通过以上原因,再加上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用了几年的时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统一后的曹操满怀着豪情写下了豪迈的诗篇,是什么呢?
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师:这首诗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呢?
生:想一统天下。
师:可这时南方的局势又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思考、回答)
生: 孙权对江东的统治日益巩固。
师:而刘备呢?请问帮助刘备势力发展起来的主要功臣是谁?谁来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生:(略)
师: 此时曹操自恃兵力强大,意欲统一全国,率20万大军南下。面对强敌,刘备与孙权联合,组成孙、刘联军以不到5万人的兵力,与号称80万的曹军决战于赤壁。(打出板书)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曹操)(请看赤壁之战示意图)从兵力数量上看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孙刘联军处于劣势,但周瑜和诸葛亮并不惊慌。成竹在胸,选择有
利时机,制订出恰当的计策,最终战胜了曹操。请问:这是个什么计策?(同学们回答)
生:火攻。
师:对!同学们讲得很好,当时的战况如何,让我们来看录象。
(之后,播放课件-《赤壁之战》,进行讲解后,指导练习)
情景再现(古诗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分析思考题:两次战役仅隔八年,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又以多败少。你认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原因到底有那些?
生:战争的胜败在于人的因素,赤壁之战中的曹操骄傲了,加上北方士兵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许多人生病,失去了战斗力,还有孙刘联军使用了正确的战术。官渡之战则不然。
师: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通常我们在舞台上所见的曹操是白脸的奸臣形象,这公平吗?根据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你如何评价曹操?(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要看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推动历史的进步,还是阻碍历史的发展。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发展经济,功劳不可低估,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们认为,他完成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师:赤壁之战后,曹操仅率少数败兵逃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势力还有发展。刘备也乘机占有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夺取了益州(今四川),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可见,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同学们看“三国鼎立形势图”,老师边指边讲,尤其是各国的都城)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强调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于公元222年在建业称帝,定国号为吴。这样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指图)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从东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请看“三国建国年表”。)
四. 小结
看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