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历史学习方法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并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在 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 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 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准备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短剧。

  ②介绍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常识》等有关通 俗历史读物;将学生分成“秦皇”“汉武”两个小组,到图书馆或网上查寻、收集和整理有关史料,为辩论作好准备

  2、学情调查: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像力。

  3.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二、课堂系统

  1、导入:由《汉武大帝》主题曲导入新课 由问题为什么人们把中华民族的主干叫汉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

  2、教学过程设计

  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你对汉武帝知道多少?下面由前后两桌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并交流一下自己预先收集的有关汉武帝的材料……

  然后由两个到三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谈谈对汉武帝的认识。各组最好不要重复有关内容。

  各小组代表发言略。

  教师:(指人物图像说)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他在位54年,一生做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历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教师:秦朝末年发生了哪两场战争,它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但农业生产也因战争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那么,西汉初年是怎样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可看课本回答。略)

  教师: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生产。什么叫“休养生息”政策呢?所谓“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经过长期的战乱之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用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特别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的时候,更是降低田租,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发展了,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推行各项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烦恼一:采用哪家思想来治国?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秦始皇和汉武帝时,封建统治阶级对思想文化的统一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教师:秦始皇曾经以哪一学派的思想为统治思想呢?

  学生:以法家的思想为指导。

  教师:汉朝初年,刚经历战争不久,国家贫穷。因此,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以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继续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求。当时的统治者迫切地感到,要适应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需要,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于是,汉武帝为此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表演历史剧《问策》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预先编排好)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B)、道家(生C)、儒家(董仲舒,生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 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掌声鼓励)

  教师: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董仲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出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是西汉著名的哲学家。少年时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儒术,曾经是汉景帝时的“博士”(传授经学的官员),汉武帝即位后,受到重用,提出不少建议,但不久称病辞职,专心著书立说。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投影材料)

  凡不在六艺(即六经,是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董仲舒倡导的儒家学说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思想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略)

  教师:(归纳指出)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实际上是综合了先秦时期其他各家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阐发,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起来,渗透一些迷信思想,创立了神学化的儒学思想体系。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评价

  教师: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各自不同意见。

  教师:(归纳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除、禁止的意思。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汉朝初年,国家贫穷,用道家为主的统治思想治国,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对恢复生产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发展了,各地分封势力也随着壮大起来,影响到中央集权,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因此,统治思想也要跟着变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武帝为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多次下诏求贤,并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从此,研读儒学的风气一天一天兴盛起来。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缺乏争鸣,使学术上死水一潭,从而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专制。

  烦恼二:如何解决封国问题?

  教师:与此同时,各地的诸侯势力也在一天天膨胀起来,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削弱封国的势力

  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投影“西汉金缕玉衣”插图。

  教师: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教师:“西汉金缕玉衣”一方面体现我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诸侯王的生活奢侈腐化。一些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尤其是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就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为此,汉景帝推行了削藩政策,但因操之过急,引起“七国之乱”,最后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却没有消除祸根。

  汉武帝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通过颁布“推恩令”来解决这个问题。

  “推恩令”的内容

  教师:请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从课本可找出):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各个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弟子为诸侯。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结果:削弱了封国的势力

  教师:“推恩令”与“削藩”相比,“推恩令”政策巧妙在 哪里呢?

  学生:“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的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 ,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教师:汉武帝还颁布法令,禁止读书人与诸侯王交往,防止他们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

  烦恼三:如果各地有不服从命令的官员,汉武帝怎么知道呢?

  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

  学生回答略。

  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

  教师: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

  学生:御史大夫。

  投影出“西汉疆域图”。

  教师:(指出)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 ,加以制裁。

  教师:另外,汉初继承秦朝的制度,设立丞相,丞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史,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教师:秦始皇和汉武帝常常被后人相提并论。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配乐诗(投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诗中为什么把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呢?

  下面全班分两组来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看这两人谁的历史功绩更大?

  学生活动: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各小组出一位裁判,制定简单的竞赛评分规则(从表达流畅程度、逻辑严密程度、史实是否充分、合作精神的体现等方面来评价),然后展开辩论,辩论中可以互相提问题。

  教师作活动总结,宣布结果,给双方以鼓励性评价。

  教师:这次辩论,答案没有谁对谁错之分,重要的是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体验了历史人物的角色,学会如何对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通过课前收集查找整理资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时间有限,课堂上辩论到此为止,课后可以继续探讨。

  本课小结:学生补充完成提纲。

  学生谈:通过这节课我是怎样学习的,学到了什么,有何体会。(略)

  教师:(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武帝通过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削弱 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巩固了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推进了大一统的格局。通过评价汉武帝,我们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课堂练习:1、 选择题:2、超级联想

  三、课后系统

  1、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我看汉武帝》。

  2、课后反思:本节课需要在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编排好小品的基

  础上进行,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

  (1)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前布置问题,收集查阅资料,编演小品,为学生参与教学做了准备,为改变学生被动听讲局面创造了条件。课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有角色表演,小组讨论交流,全班的辩论,学生自谈收获体会等。尤其是辩论的设计,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和智慧。

  (2)设置了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辩论题,调动了学生思维深层次地参与教学。秦皇汉武,哪一位的功绩更大?这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辩,“跳起来摘桃子”,这样的辩论,无疑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展示了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性认识,活跃思维,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1、有关教学理念

  结合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有效性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初一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这节课的设计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学中注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内的整合,加强学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既有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独立思考。评价中注重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有关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质的合格公民,而这些基本的人文素质应该渗透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日常三维教学目标之中。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以下三点: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历史比较能力。②过程与方法: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材料。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教师课件展示的史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体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⒉通过历史故事的感悟和基于史料基础上的问题设计、以及秦皇汉武的对比,学会体验历史,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⒊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材料以及解析问题感受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之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同情之理解”(陈寅恪语),进而达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⒋通过课堂试验,学会从生活经验出发来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史实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维护国家统一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以及一个成功的人不但要有强壮的体魄、勇敢的心、睿智的头脑,同时也因该学会如何选择、如何用人,以及自我反省的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与过程

  1、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内容。作为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第三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方面的颁布“推恩令”和设置司隶校尉、刺史及建立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推进了大一统格局。一方面对既是本单元的第13课和第14课相关的秦朝历史的承接,同时也为本单元后面要学习的汉代的外交、科技和文化奠定了基础,掌握了本课内容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后面三课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呈上启下的引领作用,我们因该予以高度重视。另外,放宽历史的视野。一方面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来考察汉武帝推动大一统格局措施,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意识形态。

  2、有关重点、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都必须紧扣这一学习主题。课题之中已涵盖了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巧妙之处,对大一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并进而体会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等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和作用是基础和关键,所以其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本课学习的重点。针对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储备,我在本课的教学采用阅读史料和探究问题、以及课堂讨论和试验的方法予以突出。鉴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古文,但我在教学之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原始史料,所以把阅读原始史料作为难点之一,鉴于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需要较高的思辩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其本课的第二个难点。对于第一个难点——阅读原始史料,我采用了为材料注音、解释、加注重号和提示等方法予以初步解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简练的语言予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对于第二个难点,我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细节、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来予以突破。

  3、有关教学过程的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步步递进,环环相扣。

  ㈠课前渲染:通过课前播放《汉武大帝》flash音乐动画作品,又为本课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㈡问答导入:通过问答学生熟悉的秦始皇的相关问题,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㈢讲授新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原始史料以及细节,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历史情景,组织学生探究有层次性的问题。从而达到强化重点、异化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史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㈣课堂小结: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就本课所学人物、事件、故事等谈本课的学习感悟和总结历史启示。达到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并使本课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

  ㈤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再课下写一篇题为《我看汉武帝》的小文章,要求史论结合。达到深化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的目的。

  ㈥课后烘托:播放《汉武之恋》的flash音乐动画作品,学生在音乐声中散席。通过动画作品的优美直观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升华本课内容,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结束课堂教学,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另外动画的画面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说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资源

  1、有关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强而不抑,开而不达,活而有序”。在教学在中体现了以下三个转变:观念上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信息传输中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教学模式上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转变,向个性化转变;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用以讲故事()、读史料()、解问题()、重思辨()为主要手段的“神入历史”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将探究活动融入快乐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从生活中进入历史,从历史中回到现实,以史为鉴。

  2、有关学法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知识、能力)而且授之以渔(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爱听故事、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并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等特征并结合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情景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组织学生听故事、读史料、探究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彰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三性:历史信息的丰富性;认知过程的思辨性;学习能力的迁移性。教会学生⒈学会基本的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⒉学会整理史料、分析史料,并从中得出结论;⒊学会将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之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同情之理解”(陈寅恪语),进而达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有关教学资源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科学地筛选建构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自制的教学课件中引入《汉武大帝》、《汉武之恋》FLASH音乐动画、汉武帝、董仲舒的照片、汉初形式图等动画、图片、文字资料;充分地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个直观、具体的问题情景。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变难为简,巧妙地化解难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看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6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