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设计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与难点〗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做首领的?
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但是在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了,人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王位的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内容。
一、“家天下”的夏朝:
出示“大禹陵”的图片,提问: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说明了大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提问:大禹为什么威望这样高?
学生答:“大禹治水”。
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归纳:①涂山召见部落首领,②划九州,筑九鼎。
大禹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归纳知识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学生识图,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提问: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学生回答。
更令每个炎黄子孙自豪的是:①从时间上看,中国是仅次于埃及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
二、“禹传子,家天下”
提问:“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讨论:“你认为禹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禹执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禅让制已经走向终结,启在禹的扶助下已经树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权。
教师小结:启继承了父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这就是王位世袭制。
提问:“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哪个历史人物退位才结束?”学生根据小组准备的结果进行回答。
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二、商汤灭夏:
1. 商朝的建立:
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提问: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讨论回答: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
与夏朝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族的强大,由此推断:商灭夏。
归纳知识点,板书:公元前1600年,商汤,商朝,建都亳。
观察《商朝形势图》,商朝在建立之初的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七次迁都,提问:你认为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战乱、洪水、政局动荡、占卜迷信、外族入侵、自然环境的恶化等。
2. 盘庚迁殷:
归纳知识点,板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学生识图,殷的地理位置。至此,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后人也称商朝为殷朝。
商朝为管理国家设置了各项事务官员,建立了军队,其疆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看插图《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三、武王伐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纣王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课下给他画一幅像。
学生回答。
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
介绍武王伐纣的经过,800多部落共同讨纣,以及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反问:这些史实是否印证了你的预言?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1. 西周的建立:
归纳知识点:前1046年,周武王,建都镐京,周朝史称西周。识图。
2. 西周的发展:
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归纳回答。
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3. 东周的建立:
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
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夏商西周的更迭》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这是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一章的第二节。本即可世纪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之后讲述我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是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全面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节课又是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这一节内容的展示平台,与下一节的内容又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结合教学大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统治者及相关情况。了解历史事件盘庚迁殷,国人暴动。了解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井田制,分封制。
2:能力目标:通过对以上基础知识的掌握过程,学生能够形成或初步形成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奴隶制王朝的兴衰,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历史发展的兴衰之道。
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农垦总局子弟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水平差距很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为使学生全面发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确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必须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谈话式的问题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设计由浅入深的多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又能够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问题设计的合理既能使学生有的放矢,感觉有成就感,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趋于统一,我将其设计为奴隶制王朝的兴衰原因及启示,之所以这样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课力图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整理过程,使学生形成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告诉我们,我国奴隶社会历经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前后长达两千多年的过程,每一个奴隶制王朝都是由都是历经了兴起,强盛,衰亡这样一个过程,从表面现象上看好象就是一个循环过程。我力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历史总是先前发展的,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措施能够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则其兴,否则则亡。
我的教学设想是力图通过以下三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和综合测试都要求教学模式是发散型,民主型,开放式,互动式的,要求学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社会,形成整体或系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就某一知识点或某种社会现象,开展学科内或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通用性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民主,开放,和谐,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这节课我就采用谈话式的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创设一种研究的氛围,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发现,明确知识点。并透过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其优点是:教师的主导弹性大,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2: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与特定社会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心理情感,思维方式,言行品格等品质的总称。现代教育历年特别要求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力度。因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要经过学习积累,而且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本节课中,我在与同学们共同研究我国的奴隶社会情况时,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多次提供在料,引导学生将中外奴隶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加以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
3:培养创新思维品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要求,而培养创造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即引导学生善于根据客观事实独立思考,不惟书,不惟师,不轻信,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如,在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王朝的兴衰原因进行分析中,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根据教材内容和所给材料,你能想象奴隶们的生活状况吗
问题2:归纳夏,商,西周的兴亡原因
问题3:从奴隶制王朝的兴亡原因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以上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又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看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