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2)

时间: 嘉欣2 历史学习方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①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②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③发展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

  (3)隋唐商业的发展

  ①原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表现: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商业繁荣

  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②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继承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位置和时间: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政府监管:官府设市令或,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③设市表现: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2)宋朝时期

  ①位置和时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②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设市表现: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1)北方重要大城市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

  兴起繁荣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

  (2)表现形式: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

  (1)土地制度: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表现形式:井田制

  (3)主要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封建社会

  (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形成过程

  ①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问题

  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③后果: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历代表现

  (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王贾皆其末也”。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影响

  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的海禁

  (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内容: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广州一处通商。

  (3)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下一页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内容更精彩

6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