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关于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时间: 美琪 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死记硬背必然收效甚微,只有注重理解记忆才能事半功倍。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把握“为什么?”,要重视对历史前因后果的分析。如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章时,我们不仅要知道各国的政体,更要掌握各国政体确立的原因、影响及异同。

二、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网络

我们对所学知识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应该通过思考进行归类、整理、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我们在学习一章内容时,首先要看章节目录及引言,把握该章的主线,然后在学习具体各节内容时,要理清每一节的要点,及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得心应手地调用所需要的知识。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等基本环节。

1预习习惯。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上课习惯。上课时不仅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还要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要记笔记,但要注意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书上有的内容,我们可以直接标出序号,书中没有的可记要点,下课后再做补充。听课时若有疑问,可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切不可不了了之。

3复习习惯。每天所上新课内容应及时复习,在复习教材时一定要将内容加以整理,将课本内容问题化、要点化、线索化,并且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看完课本内容后,再回忆一下重点问题。回忆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也是对知识的升华。

4作业习惯。首先必须独立完成作业,然后要及时订正,但订正并不不意味着把正确答案用红笔抄上即可,而是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深究下去,直到真正理解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订正材料题时对于与参考答案出入较大的题目,我们一定要将答案与材料对照着看,找到答案在材料中的依据,从而感悟做材料题的方法。

历史知识点记忆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一、夏启开创王位世袭制。从此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二、商朝有内外服制度。中央设有相和卿士。地方设有侯与伯。

三、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分封对象:王室、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的权利: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收赋税,再分封。诸侯的义务: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随从作战。

影响:使周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埋下__割据的隐患。

四、西周宗法制: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上的矛盾。

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五、西周礼乐制

礼乐制度就是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它有利于维护等级,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二到第四课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皇帝制度,统治者称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

地方设立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亲自任命。

影响:

积极: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创造灿烂文明。

消极:容易导导致政治的__和__;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二、封建社会君主__的加强。(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规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2.汉朝内外朝制度。皇帝任用亲信,组成内朝负责决策。外朝(包括丞相)负责执行。

3.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包括,中书省负责草拟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评价: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各部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互相监督,为后世沿用。

4.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中书省和门下省是行政机构。初宰相之外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5.元朝行政机构是中书省。相权反弹。

6.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顾问。宰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是行政机构。内阁后来具有票拟权。但最终决定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无法左右皇权。

7.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后来先后设立了内阁南书房分其权。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负责跪受笔录,标志君主__达到顶峰。

提升知识:皇权削弱相权的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如三省六部制)。二是转移相权(如内外朝)

三、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规律: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1.秦朝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造成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唐朝设立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宋朝全面收权于中央。军事上,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用文臣,地方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监督;财政上,将地方大部分收入收归中央。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三地区特别: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中书省管辖;偏远地区设宣慰司,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废除行省制度,地方设立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选拔标准:血缘关系。

2.汉朝察举制。由官吏查访推举。选拔标准:孝廉。后来看门第。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看门第。形成士族。

4.隋朝,隋炀帝开创科举。唐朝,唐太宗,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评价科举制:积极,是选官的一大进步,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消极,封建后期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五、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1.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2.汉朝在各州设置刺史,监察地方__和诸侯王。后来逐渐掌握一州大权,形成割据,后患无穷。

3.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

4.元朝在中央设有御史台,负责监察。

5.明朝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负责监察。又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负责监察百姓和官员。

评价:

积极方面:监察制度有利于__不合格官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今天的廉政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消极方面:目的是服务于封建王权。监察不力时催化吏治__。封建后期演变成特务统治,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腐朽。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__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__、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8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