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为什么是七月初七
七夕节为什么是七月初七
最早记载七夕习俗的《西京杂记》《四民月令》等文献都没有解释原因,后人便纷纷猜测,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
说法一: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而牵牛星是“七曜”运行的起始点。《汉书·天文志》说:“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而七夕是月逢七、日逢七,为日、月在数字上相会之日,于是便将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也定在七夕。
点评:此说过于空泛,并不能解释为何古人将七夕视为“女儿节”。
说法二: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些“重日”列为吉庆日,认为这些日子是“天地交泰”“天人相通”之日。因“七”与“妻”谐音,且又与“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于是“七七”便成为与女性相关的节日。
点评:此说也不成立,七夕节的主要参与者是未婚少女,而非已为人妻者,用谐音去解释“七七”纯属肤浅之见。
说法三:在《天仙配》中,女主角是“七仙女”。而“七仙女”在古代天文学上是指女宿扶筐七星。《宋史·天文志》说:“扶筐七星,盛桑之器,主劝蚕也。”虽然织女星与女宿扶筐七星并非同一星宿,但对于凡人来说,同样与桑蚕纺织有关,两者是可以混同的。正是因为掌管桑蚕纺织的女宿的星数为七,所以人们将七夕节视为女性的节日。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双七节、兰夜节等。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通常吃什么
吃饺子是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节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被寓意着象征爱情的节日女孩们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习俗
折桃枝
折桃枝是七夕节的风俗之一,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解虫毒,止腹痛。用以洗发,可除污秽油腻。
揉木槿
在七夕这天,大多妇女会在水中将木槿叶揉碎,滤取槿叶汁用以洗发,俗名为槛树条。据说,用槿树条洗发可令头发长期保持光洁,而绝没有一点害处,除垢功能比肥皂等清洁用品还要好得多。
洗梳具
谚语道:“六月六,开书篆;六月六,检箱服。”江苏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兴等地,这一天妇女大多有洗头发、洗梳具的活动。
染指甲
七夕时,妇女捣取风仙花汁,染无名指的指甲尖,把它称为红指甲。相传如果将红指甲保留到第二年元旦,老人看到,能治眼睛昏花。
贺牛生日
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为了表示祝贺,就称这一天为牛生日。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于牛角之上,称为贺牛生日以借此表示对牛郎的同情。
拼七巧板
七巧板又名智慧板,用一块正方形薄板截成七块,大小不等,可以任意拼合出各种人物、字体等形状,用以开启小孩子的智惫。
穿针乞巧
在七夕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种生求子
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