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内地上映时间
电影《奥本海默》内地上映时间
7月25日,此前已确认引进的好莱坞视效大片《奥本海默》终于宣布将于8月30日起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
电影《奥本海默》剧情介绍
《奥本海默》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改编自伯德(Kai Bird)和舍温(Martin J. Sherwin)所著奥本海默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在影片中出演美国原子弹研制计划——“曼哈顿计划”负责人的达蒙(Matt Damon)表示,《奥本海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故事”。
诺兰在CinemaCon上透露,他之所以会对拍摄《奥本海默》产生浓厚兴趣,是因为他了解到,在1945年人类首次核试验(Trinity Test)的准备阶段,当时的参与者在知道核弹有可能会摧毁地球的情况下仍然按下了引爆按钮。“我知道没有比这更戏剧化的故事了,”诺兰说道,“我想和他们一起待在那个房间里,看当时是什么情况。”
在1942年至194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主导了一项研发计划,生产了第一枚核武器。
该项目的基础最初是由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在1939年成立的,以回应对为工作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他们自己的核武器的担忧。
一个由科学家和军事官员组成的小组负责调查铀作为武器的潜力。该小组后来在1941年被命名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OSRD)。
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了同盟国的战争行动,该计划正式演变为由陆军工兵部队中将莱斯利·格罗夫斯领导的军事行动。
1943年,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主任,真正的炸弹就是在那里设计的。这个综合体——在其创建期间也被称为Y计划——是第一个曼哈顿计划炸弹的制造和测试地。
1945年7月16日,曼哈顿计划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试验场进行了核武器的第一次爆炸,这是特尼狄试验的一部分。
这两枚旨在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子弹,后来分别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被用于对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毁灭性袭击。两枚炸弹造成超过10万人死亡,两座城市被夷为平地。
二十年后,在1965年的一次电视采访中,奥本海默反思了特尼狄试验。他说:“我们知道世界将会大不相同。有几个人笑了。有几个人哭了。大多数人都保持沉默。”
“我想起了印度经文《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毗湿奴试图说服王子履行他的职责,为了让他印象深刻,他变成了多臂的形态,说‘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我想我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觉。”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在与喉癌斗争后去世,享年62岁。
罗伯特·奥本海默人物介绍
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其参与的曼哈顿计划最终研发出用于轰炸广岛与长崎的首批核武器,因此他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经感叹道,人类史上首次核试验——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进行的三位一体核试验——让他不禁想到《薄伽梵谭》中的一句:“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战后,奥本海默在新成立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中担任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利用这一身份游说国际社会对核能进行管控,从而避免美国与苏联发生核军备竞赛以及防止核扩散。第二次红色恐慌期间,他公开发表的观点激怒了不少政治人士,他的安全许可也因此在1954年被撤销,意味着他无法再直接影响政治。奥本海默仍继续演讲、写作及研究物理。九年之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授予奥本海默恩里科·费米奖,奥本海默就此被平反。
奥本海默的研究成果包括分子波函数的波恩–奥本海默近似法、电子和正子理论、核聚变中的奥本海默-菲利浦斯过程以及首次预测量子隧穿效应。他和学生的共同研究还对现代中子星和黑洞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及宇宙射线相互作用等范畴有重大贡献。
诺兰《奥本海默》确认引进中国内地
由著名导演诺兰执导的传记电影《奥本海默》确认引进中国内地,据说还是未删减的版本,不过某些画面做了特殊处理,应该是某个R级镜头做了遮挡或者局部放大处理。
《奥本海默》是一部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为主角的作品,这部电影是诺兰所有作品中最大胆的一部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带给观众的直抵心灵的震撼。
电影以奥本海默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生平和对原子弹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科学与伦理、力量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的创造者,他被迫面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这些选择直接影响着世界的未来。他曾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但是他的天才却被战争的残酷所裹挟。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奥本海默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向观众展示了科学家在道德困境中所面临的压力和矛盾。
《奥本海默》电影彩蛋介绍
《奥本海默》电影中有个小彩蛋,就是奥本海默手里拿的名为《荒原》的书曾经出现在了星际穿越的书架上。
《荒原》是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创作的长诗。
《荒原》共五个章节:《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诗人运用大量典故,既有传说、神话,又有但丁、莎士比亚等古典文学,还有佛教、《圣经》等宗教元素,甚至还包含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信息。这些典故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还通过各种隐喻承担着全诗结构。
《荒原》发表于1922年,当时,一战结束西方社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衰败,新的价值观还未建立,人们对社会充满了绝望,就在这时,《荒原》出现了。该诗歌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本书或许就跟《信条》中埋下奥本海默的彩蛋一样,是导演给观众在电影《奥本海默》埋下的小彩蛋,当然还有更多彩蛋等待细心的观众去发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