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夕为何“来得有点晚”
不少网友发现,今年的七夕来得有点晚,比如2022年七夕节是8月4日,2021年七夕节是8月14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了解,七夕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但对应的公历日期却不固定,一般位于公历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
今年是农历的“闰年”,多出一个“闰二月”,也就是说,在农历七月前插进了一个月,这才导致今年七夕的日子偏后。
我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一个公历年的长度是365天或366天,一个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天或355天,相差11天左右。为平衡两者之间的“时差”,农历历法用增设闰月的办法,设置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今年的七夕并不是最晚的,就拿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来看,七夕最晚是1987年,当年8月30日才过七夕节。最早则是2006年,七夕节是当年的7月31日。
2023七夕是哪一天几月几日
2023年8月22日迎来七夕节,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节不仅是祭拜七姐的节日,也是爱的节日。
七夕节的历史发展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七夕节食俗
在民间,一般以巧果及花瓜作为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还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有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其神奇的药丸就是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的,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食用。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七夕情人节发微信红包数字寓意
5.20元、520元——我爱你
13.14元、131.4元、1314元——一生一世
9.99元、99.99元——天长地久
7.77元、77.77元——亲亲
1040元——我爱你我爱你
2099元——爱你久久
5.20、520——我爱你
2.58、25.8、258——爱我吧
3.60、360、36.0——想念你
25.13、2513——爱我一生
20.13、2013——爱你一生
7.75、77.5、775——亲亲我
8.85、88.5、885——抱抱我
52.40、5240——我爱死你
2.40、24.0——爱死你
24.06、2406——爱死你啦
5.30、53.0、530——我想你
53.406、5340——我想死你
34.06、3406——想死你啦
20.99、20999——爱你久久
15.73、1573——一往情深
19.20、1920——永久爱你
3.4、34——相思
80.50、8050——抱你吻你
70——亲你
99.50、9950——久久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