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迎接“心”的阳光
经过一个半小时车程,大巴车停在积石山县刘集乡肖红坪村村委会安置点前。“走,教具拿齐,行李提好,咱直接去点上。”临夏市建国小学校长马阳梅和副校长张仁俊边商量后续工作,边从大巴车上卸货。他们被分配到高李村安置点,听说那里学生很多,他们带了两大箱教具和很多文体用品。
来到高李村安置点,两人顾不得休息,了解清楚安置点情况后,就投入“战斗”。自我介绍、小范围交流……两人很快与安置点学生熟络起来。
自12月22日临夏州教育局摸排相关情况,发出向积石山县派遣支教援助团的通知后,全州各县(市)教育系统积极响应,第一时间进行报名筛选,最终选出350余名教师星夜兼程赶往积石山县。他们分成14支助学支教服务队、54支小分队,携带帐篷、炉子、教育教学用具、图书等物资前往安置点,配合积石山县教育系统做好“帐篷学校”复课工作,前期主要开展心理疏导、安全教育等活动。
“接到倡议,我是第一个报名的,总觉得身为教师和一名党员,一定要争取去一线!”张仁俊说。
组建支教援助团前,临夏州还在全州范围内抽调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建3个心理援助团队,又根据实际需求划分成30多个小分队分赴各安置点。
钟玉芳是此次康乐县心理援助团队的负责人,工作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自12月20日抵达安置点,她就开始忙碌起来。陈家村安置点有100多名学生,钟玉芳和同伴们了解到,该安置点地处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些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由于受到惊吓,震后连续两晚都睡不着,钟玉芳找到小女孩,陪她在安置点散步、做游戏,震后第四天,小女孩已经可以安稳入睡。女孩渐渐忘记了灾难带来的恐惧,却记住了钟玉芳教给她的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没有永夜的黑暗,只有将至的黎明。
震后第五天,随着“帐篷学校”开课,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志愿者来到学生身边,琅琅书声和欢笑声在145个安置点的帐篷里响起。(本报积石山12月23日电特约通讯员马绮徽杨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