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有什么讲究
立秋节气有什么讲究
1、择吉日祭祖。在古时候,民间都会挑选黄道吉日祭拜,感谢上苍和祖先的庇佑,并举行尝新仪式,以庆祝五谷丰登。
2、贴秋膘进补。由于经历了“苦夏”的食欲不济,人们往往都容易变得消瘦。所以立秋这天,在我国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习俗。
3、立秋宜祛暑滋阴。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要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
4、立秋后忌寒食。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期盼天气赶紧转凉,用“啃秋”的方式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的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由来之说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立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夏天已结束,秋天由此开始。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日子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其实,“立秋”的最大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在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今年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饮食养生的讲究
立秋是夏秋交替之时,古人一直非常重视这个节气,民间有着各种文化生活风俗。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宋朝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看看现在锡城的街景,有些大树的叶子已枯黄飘落,似乎提前进入了秋天,不过这可不是天气转凉引起的,而是天气太热把它们热坏了。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立秋日戴楸叶、秋水吞食小赤豆的风俗。此外有些地方还流传一种叫“香薷饮”的中药药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人们在立秋前一天便纷纷到药铺买好这些药,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凉饮。当代专家说,这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它可以起发汗、解暑、健脾、利湿之效,对治疗夏季中暑、头晕、呕吐、腹泻等效果显著,可以拿开水泡,代茶饮。
立秋简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