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来和意义
三伏天的由来和意义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千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秦纪六》中:“秦德公二年初伏。
秦德公是秦宪公之子,秦武公之弟。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后,群臣未立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为君,而是拥立秦德公为君。
秦德公继位后,重大举措是将秦国国都迁到雍 (今陕西凤翔)。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郎峙祭祀天帝,占卜吉利后住进雍城大郑宫。这样秦国子孙可以黄河饮马,梁国、芮国都来纳贡。秦德公迁都,为以后的秦穆公时代强盛打下了基础。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置伏日,并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
三伏的初伏10天,中伏一般20天,也有10天的,末伏10天.
关于三伏天的计算方法,需要先解释一个名词,“庚日”
我国古代流行“千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10个天千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今年的“三伏”就是“加长版”,长达40天,其中“中伏”20天
三伏天中哪个伏天最热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三伏天是减肥最佳时间吗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对于想要通过健康饮食来减肥的人来说,三伏天确实是一个适合减肥的时期。在三伏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来支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夏季三伏天养生几大要诀
1、晚睡早起午觉补
晚睡并不是提倡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入睡时间不要超过23点,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中医认为“春生夏长”,人体阳气在夏天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午睡不宜超过1小时,以30~60分钟为宜。
2、别太贪凉
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摄氏度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摄氏度;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
3、饮食开胃
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