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学习生物的思维模式
高中生物由于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疑难点多,构建知识体系的思想方法与初中差别较大,许多同学认为生物难学,如何让这些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的学生学好生物,是我们生物教师面对的难题。生物又是一门文字比较多的学科,所以很多的同学感到自己始终下了功夫但仍在门外徘徊,成绩始终提不上去,并且以成绩较好的同学居多.那么怎样提高学习的效果最大的问题.
如何建立学习生物的思维模式
1、体温调节
大家看到课本的时候没有觉得奇怪吗?
在寒冷的刺激下,皮肤温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收缩反应,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在温热的刺激下,刺激皮肤中的另一种温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舒张反应,血流量增加。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高于皮肤的温度,来自身体内部的血液使皮肤温度上升,从而增加辐射、对流、蒸发的散热量。
比如寒冷的时候,身体产热量增加,同时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这么看人的体温应该增加才对啊,怎么会保持不变?课本出错了吗?
其实课本讲的是对的,只不过它漏讲了一个很自然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皮肤和环境的温度差影响着皮肤的被动散热(不懂专业术语…自创词汇轻喷)。
什么意思?我用不算特别准确的数字来说明。
人体温是37℃,假设环境温度为20℃,此时人的产热和散热均为50。
现在环境温度突然降低到0摄氏度,注意,关键的来了,这个时候,因为皮肤和环境的温差突然增大,皮肤的散热会被动地增加到75(数字乱编的)。这个时候人体不作调整的话,体温不是马上要降下来了吗?所以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比如提高到65);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比如减少到65)。这样平衡又重新恢复了,只不过产热和散热都从50升高到65。【话说这有没有像化学里的平衡移动呢。】
2、基因重组
有多少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交叉互换、基因工程都属于基因重组?
原因在于基因重组的定义,狭义即以为课本定义(同时毫无解释地加上交叉互换)。广义定义为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做基因重组。(引自百度百科)即从广义上讲,已存在基因从不同的个体中同时集中在一个个体的情况就是基因重组。那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是不是很自然地也属于基因重组了?
3、染色体畸变后畸形染色体
很多同学做题目估计都看到过易位、增添或者缺失的染色体。但有没有想过为何染色体的形状会变成这样?
原因很简单,就是:等位基因不管如何都会相互联会,不同基因不管如何都会相互排斥。
这三个例子可能在做题方面没有多大帮助,但是我想说的不是为了帮助做题,而是一种适合生物学习的思维方式。
这三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1、表面上看起来很奇怪,或存在冲突,或让人难以理解;
2、实质上是隐藏条件(前提条件)不被讲述,因此让其难以理解;
3、解决的关键是寻找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隐藏条件。
4、一旦发现隐藏条件之后,会感到事实的存在非常合理,有种生物统一圆润的体验。
想要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我想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不能囫囵吞枣,用一种怀疑的态度来思考,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攻击老师所讲(切记不可钻牛角尖),直到你确信老师讲的无懈可击之后,才能接受下来;
●若发现老师所讲的东西或者课本上的知识和自己思考出来的结果不同,试着解释为什么,发现自己或者老师(课本)是错在哪里,也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直到建立最为正确的理解模型;
●从平时的题目中获取零碎知识点(交叉互换那一条我就是从作业里面得出结论的),并和课本比较,互相印证正确与否,并在课本上进行适当记录。
我想这样一种习惯一旦养成,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会占尽优势。(培养了质疑精神、思辨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技能)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