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数学学习方法 >

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数学学习方法

  好的数学教案可以使学生掌握常规解题思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一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应当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其运算顺序、掌握运算规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二

  本课最主要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前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学生都可以用手来比划,也可以用眼睛去目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测,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我在课前设计时,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课前走环形跑道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二是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来感受1千米的概念,于是,我带着学生沿着操场的跑到走了一圈,课上还结合教材内容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出示:

  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正确就发出火车鸣叫的声音“呜——”)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出示:3千米=米 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5000米=千米 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填空.

  2.看谁填的又对有快!

  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3.出示下图:表示两条铁路的长度.

  看图计算:

  北京→南京→上海千米

  北京→武昌→广州千米

  4.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五、课堂作业 .

  1.口算下面各题.

  40×960×37×4+3 840÷4

  6×8+7 350+80 12×4 230×3

  22×48×9+4 500×7720÷9

  2.4吨=千克 2000千克=吨

  3千克=克 8000克=千克

  3.小组讨论.

  园林工人要一条长1千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5米种一棵,算一算,路两边一共种多少棵树?

  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

  本教案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规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变化题目,学生能根据题目特点想出不同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加深对复杂归一应用题的认识,并且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 :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2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