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物理学习方法 >

《液化及液化现象》期末复习测试题

时间: 欣欣2 物理学习方法

  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关于物理的液化及液化现象复习题和答案解读,欢迎大家参阅!

  《液化及液化现象》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 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 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 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夏天,室外温度高,室内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汽液化,小水珠在外面;冬天,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室内水蒸汽液化,水珠在内表面.

  解答: 解: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外空气温度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B.

  点评: 当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时,室内水蒸汽液化;当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时,室外水蒸气液化.不应弄混了.

  2.柴静录制的纪录片“苍穹之下”使人们对雾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空中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它和“雾”一起称为“雾霾”.有关雾和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是液化现象引起的,液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B. 霾是扩散现象引起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 汽油燃烧将内能转化成化学能,燃烧不充分排出的尾气是造成霾的原因之一

  D. 电能清洁无污染,因此电动汽车的开发利用将有效减少霾的产生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运动;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危害.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雾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固体颗粒物造成的;

  燃料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属于清洁能源.

  解答: 解: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雾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固体颗粒物造成的,雾霾不属于分子的运动现象,故B错误;

  C、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不是内能转化成化学能,故C错误;

  D、电能清洁无污染,电动汽车的开发利用是有效减少霾的产生的措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液化、分子的运动,能源的利用,知识点较多,属于基础题.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判断出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要弄清液化的特点,液化是由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解答: 解:

  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逐渐消失,水珠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电熨斗冒出白雾,是电熨斗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树枝上形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判断物态变化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然后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得出结论,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4.生活中人们发现,如不小心被同样温度的液态水和水蒸气烫伤,往往是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

  B. 水蒸气与液态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C. 水蒸气液化时,水的内能减少

  D. 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比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过程,所以会严重些.

  解答: 解:

  A、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故A正确

  B、水蒸气与液态水是同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故B错误;

  C、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C正确;

  D、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会造成皮肤损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液化现象的理解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5.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 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解决本题要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 解:

  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在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

  C、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

  D、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故选D.

  点评: 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6.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霜是凝固现象 B. 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 白雾是水蒸气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根据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等的概念,结合实验中的现象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不是凝固,故A错误;

  BC、由题意可知,“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气体,不是水蒸气,故B错误、C正确;

  D、水面上方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了解各个物态变化的概念,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辨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试管使水沸腾,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气”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 加热使水升温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C. 小叶轮的转动说明永动机是可以实现的

  D. 小叶轮转动,水的内能转化为叶轮的机械能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能量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 热和能.

  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3)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答题;

  (4)给试管中的水加热,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成水的内能,高温的水蒸气推动叶轮转动,说明内能转化成了叶轮的动能.

  解答: 解:

  A、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加热使水升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故B错误;

  C、永动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能实现的,故C错误;

  D、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这种内能传递给水,水沸腾汽化为水蒸气,高温的水蒸气可以驱动叶轮转动,水蒸气自身的温度会降低,内能会减少,转化成了叶轮的机械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改变内能的方式、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的转化,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8.如图所示四个实例中,与“雾凇”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2)物质由气态放热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固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 解:

  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骤然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是雾凇,属于凝华现象.

  A、山间的“云海”,“云”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瓜叶上的“霜”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花草上的“露珠”,“露”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江河的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9.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解:A、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错误;

  D、冰雕变小,是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变成了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0.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人眼看见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解答: 解: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D.

  点评: 本题需要注意无论“冷气”和“热气”都是人眼看见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不是水蒸气.

  11.在北方的冬季,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B. 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 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D. 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 解:A、冻冰的衣服变干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不合题意.

  B、寒冷的冬夜,窗户玻璃温度很低,室内温度较高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的内侧,就形成了“冰花”,这种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C、湖面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 固态,是凝固.不合题意.

  D、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12.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 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D. 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 解:

  A、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 确;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错误;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该选项说法错误;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三种物质三种状态之间六种物态变化,都是基础性的,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3.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

  A. 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

  B. 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 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 防止水蒸气液化,对于他看清病情是有利的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平面镜的应用.

  分析: 明确小平面镜在此时的作用是理解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的关键.也是此题的突破口.

  解答: 解:医生为了看清病人口腔内无法直接看到的位置的病情,需要借助小平面镜,即将平面镜放入口中,通过看该部位平面镜中的像来观察病情.当冷的平面镜放入温暖且水蒸气非常多的口腔内,会有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吸附在平面镜上,导致医生看不清发病位置的像.为了看清病情,就要防止水蒸气液化,所以给平面镜加热一下.

  综上分析,故选D

  点评: 从使用小平面镜的目的入手可突破此题.

  14.如图是用水壶烧开水的情景,下列关于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比较浓,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蒸气液化需要时间,靠近壶嘴处的水蒸气来不及液化

  B. 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水壶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难以液化

  C. 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难以液化

  D. 离壶嘴较远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比靠近壶嘴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多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形成白气有两个条件:有水蒸气存在,温度比较低.

  解答: 解: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在壶嘴远处,空气温度比较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故选B.

  点评: 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蒸气的来源不同,有的来源于空气、有的来源于口中、有的来源于容器内.

  15.如图,把一块金属“镓”放在手心,很快就变成了一颗晶莹的液滴,像雨后荷叶上的水珠,在手心滚来滚去.据此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金属“镓”液化,需要吸热

  B. 手对金属“镓”做功,“镓”的内能增大

  C. “镓”的熔点低于手的温度

  D. 可以用金属“镓”来制作餐具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 热和能.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温度就叫晶体的熔点.

  解答: 解:A、表演者将一块金属“镓”放在手心,金属“镓”很快熔化成了一颗银白色的液滴,这是熔化过程,故A错误;

  B、金属“镓”熔化过程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内能,故B错误;

  C、该现象说明该物质熔点很低,低于表演者手掌的温度,故C正确;

  D、该金属熔点太低,不能用来做餐具,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点和凝固点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2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