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三千万
根据七普调整后的出生率,以及国家最新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655万人,2016年出生人口为1883万人,但到了2022年仅为956万人。从2015年到2022年的8年间,我国出生人口的大幅波动,将逐步使不少地方学位的紧张程度也呈现明显波动。
2023年进入小学的新生,集中出生于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这段时间是“全面二孩”放开后的最重要时间段。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从2015年的1655万人,提升到2016年的1883万人。
2017年开始,全年人口出生数持续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最终至2035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
面对这一局面,多地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除了发布的学位预警进行调节,入学新生大幅增加的学校也在想办法应对。未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跌,很多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富余会非常明显,但另外一些地方则会持续紧张。
义务教育在校生减少会产生哪些影响
人口负增长对小学影响比初中要大,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分布更密、服务半径更小,所以总体基数上也更大,而初中辐射的面积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余空间。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为主体,而且最顶端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但在未来大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预计不久的将来“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当未来学生数量减少,学生选择权更多的时候,必然会激发各个高等学校增强内部改革的动力。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届时学费收入会减少,各高校为了生存需要,必然会调整战略进行差异化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
1、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统一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3、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义务教育几年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十二年义务教育,是指将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从而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中国特区、民族地区、浙江、广东、河北多地都尝试了高中免费教育,取得很好反响。但主要还集中在民族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
国家会实施“义务教育”政策的原因
义务教育的起源由来已久,这也是全球诸多国家实施的教育政策,政策本身对于国家的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落实到细节问题上就更好理解了。
首先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义务教育基本是适龄儿童能接受教育的最好途径,只要你小学和初中都读的是公立学校,那么你基本可以9年不花一分钱,同时还能接受教育。
前面也说了,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这意味着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让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孩子到了适当的年龄,但父母强制不让娃上学,那是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这一点规定也变相说明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的决心。
事实上,这么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也让很多小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了保证,许多娃正因如此躲掉了成为童工的命运。
在义务教育推行前,很多家长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他们自己的本身就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对于孩子接受教育这种事更是重视不起来。不少孩子年纪不大就要分担家庭的重担。
不过,即便在义务教育推行了30余年的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彻底普及的目标还未彻底达成,全国仍有不到6%的地区无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原因多种多样,家长观念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