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你的学习思维模式
学习最快的方法是用到什么学什么,然后等你自身到达一定高度以后再去补全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以实用主义作为学习评判的标准。
这里所说的实用主义并不等同于广义上的实用主义,因为它其实并没有功利的影子,这里所言的实用主义也注重目的性和直接性,但是它没有要求成功学所要求的速度,实用主义不是浮于表面的成功学,它是实实在在工作生活的一种方法论,简单直接有效。
下面开始解释这种方法对学习思维的作用。
实用主义学习对我最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跳出原有基础学习的怪圈。以自己为例子,本科专业学习的是工设,需要产品手绘的技能。曾经的我以为学手绘就是要打好自己的基础,从素描一步一步开始练起。为此,我可以说是整个大学四年都被困于所谓的基础怪圈之中,我一次又一次向所谓的基础发起冲击和挑战,然后失败、不自信、恐惧绘画。
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有这些:1对绘画充满恐惧,以为面前的大山难以超越;2养成一种重视形式多于内容的习惯,解释一下,就是当自己看到任何手绘作品是脑中第一在意的是他画的怎么样,是怎么画出来的,我自己画如何向它靠齐,在细节处理方面给如何画上处理光影。这里首先就落入了一个细节的怪圈,抓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最最可怕的是关注表现而非设计本身(形式多于内容),自己是学设计的,但是我关心的从不是设计师的想法如何牛逼,而是他画的多么牛逼,这种习惯一旦养成,设计师的原创潜力会被慢慢被摧残至零,也就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人,而因为执著和恐惧于这种完美的表现手法,自己在恐惧之中也做不到将画工很好地呈现开来。最后沦为一个画得不好,又没想法的LOSER。而现在觉得设计以表达想法为主,没有实际工作或项目经验来锤炼自己专业技巧的话可以参考(最让你体会到创造乐趣的作品是什么?)中 @大头帮主的方法既提升技巧有保持自己的创造力。
而实用主义的学习如同一道惊雷把自己批醒,自己原来曾经为之努力所做出的计划行动就如同背上二十公斤负重跑马拉松,一路落后然后停滞,有的时候跳不出思维的怪圈你就一辈子困在路上。
题主所问的是学习思维方法的问题,我上一段说的解放是指从系统理论学习方法的思维中跳跃出来。
实用主义的学习是大大区别于系统理论学习方法的,下面我会用三个模型解释下二者的区别。
一、“恋爱——结婚”模型
还是拿手绘来举例子,有人小时候喜欢画画,喜欢花漫画人物,然后开始无意识临摹,过了三四年我们发现他画的已经颇有专业风范,也有人可能以10000小时天才理论来解释,不过我换一个角度,人家画东西一开始只以自己兴趣为主,实际本质是自己的需求为主,需要人物,但是不知道素描不知道人物骨骼结构肌肉组成。OK没问题,画得渣但是自己喜欢,在一次又一次投入绘画的时间当中,画者丝毫没有一种失败的挫败感,他关注的是人物,这个有意思把他画出来,那个有意思也画出来吧。
我们来分析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和特点:
1、兴趣导入是对失败的无所谓。刚开始的画渣只是因为兴趣喜欢才开始的,这是任何人都有过的体验,喜欢投入然后心满意足,这种学习的时间投入是丝毫不占有所谓的心理能量,你不需要拿出相当大的意志力来与自己做斗争,甚至完成以后你还会心满意足精神更加充实丰富。这是兴趣爱好的培养,主要适用于小孩子的培养,大人的杂念太多,所以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没错,因为它没有负面的思想没有失败的恐惧。在这明白以后我才明白,这时候投入的10000小时才可能让你成为天才,而不是一种在路上纠结,在路上犹豫的10000小时。
2、需求第一性(目的性运用性优先)。这是知乎专栏里提到的,小孩子要什么直接去取用,爬过去滚过去。按照成年人思维,远方有东西要去拿,但是基于长远考虑以后还回去更远的地方,所以要一劳永逸,先去造一台车吧,然后去学习轮胎车架发动机传动等一系列知识,结果到了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这工程量过于庞大然后放弃连想取的东西也忘了去拿了,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我们总想一劳永逸去解决出现的问题,考虑一次性的解决方法,在学习中也有这种现象叫“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我们所有的纠结可能也在于此。我们常说毕业后工作好于读研,因为工作是完全“用以致学”的方法,一个项目你用到什么,学;需要什么,学。忙碌的工作为何让你专注,因为它让你完全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去学习,两年以后你才会在实践中慢慢生成自己的体系。反看研究生,没有明确的需求,一本书下来第一章,第二章。单词书买了abandon开始。。。这样子的两年差距如何不大,怪不得很多人说工作优于考研。
3、去除思想负担。拿小孩子来说兴趣的培养不会让人太过于排斥,对大人来说纯理论的学习违背人的自由性,它让人带上了枷锁和镣铐,时时刻刻剧烈地消耗我们的力气,第一章,第二章跟着作者的脚步而不是自己的。当然也有意志坚定的学霸们就带着负重走到了最后,当他们挣脱出自己的现在时他们的力量增长也是呈几何级数上升,这样的人毕竟在少数,至少我自己不是这样的神人,他们基础深厚理论知识完爆庸人,有这样意志力的人大多在工作中也能慢慢融会贯通,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样子。而在我们一般普通人的世界里干扰太多意志力太差时间比牛人还要少,我们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要看动漫看美剧看动作片,哪有这么多时间专注在纯理论知识之上,这是这种实用主义的哲学对于普通人的我们刚好适用。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理论模型——恋爱结婚模型。实用主义关注的是现在,是现有问题的解决,解决过程中不用背负太多的思想负担的压力,准确说没有太多犹豫和纠结,我们只关注现在。我们在完成时没有太多意志力的消耗甚至是有的是自我精神的满足,归根结底我们是完成自己的需求,就和谈恋爱一样轻松愉悦。而纯理论学习就跟结婚一样,你面前是一座山是自己的后半辈子,你需要背负很多东西,在谈恋爱模式中你看到的是现在所以你只关注她的好,甜甜蜜蜜任何付出没有怨言;结婚模式则是要把所有的所有都经历一遍,你必须要承受住一个人所有的坏,接纳然后继续过日子,每一套系统理论的学习之路都像是一段婚姻,看我们学习者有多少是忍受不了七年之痒而被迫放弃的。所以我们看看一般正常的流程是先谈恋爱培养感情,适合自己再去结婚,谈恋爱的时候解决吵架情绪时你可以知道两个人以后能不能长久在一起解决所有问题,就像学习中先解决现有的矛盾,到达一定高度再去从理论入手。试想一下有多少人是一开始先结婚,然后婚后开始谈恋爱的,这种带有极大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的事儿有几件能成的?除非第一眼看见她就知道她是THE ONE,但是可能电影里存在的比较多,现实生活中这种见面就结婚一辈子还过得很幸福的人就像是学习界意志力行动力超强的牛人,我知道我不是。这就是实用主义和理论学习区别的第一个”恋爱结婚模型“。当然,我现在提出的也就是理论而已,实际上可能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环境让你自发成长,你准备GRE考试,各种类型的题目你都得做到最好,必须把整个理论体系构建完成才能考好,不擅长的也要恶补,那么拿实用主义来面对这种具有强烈时效性的全面测试,我暂时无能为力,这个例子我后面会再次提到。
第二个模型是”沙堆金字塔模型“,手上握着一把沙子,把它从手里放在玻璃缸中,它慢慢在地上堆积因为重力会自然形成金字塔状,这里的沙粒就是我们的时间精力,实用主义就是拿自己的沙子堆成地上的一座一座金字塔,有的高有的低,还有的地方是平地没有任何沙子;纯理论学习者则像强迫症一样必须把整个玻璃缸铺平然后慢慢向上累加堆积。第一个模型用来形象表示两者的区别,第二个模型我们来看看效用的问题,当你那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个点时它最后呈现的不是一个主而是金字塔,就是说我们在解决实际需求时或多或少巩固或建立了相关知识,相关程度越大学到的也越多,我们不是在其他方面一无所获,这就是一个体系的建立。那么为什么实用主义比较有用呢?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权重比不一致,一本书可能只有第二章有实际大用,理论学习者每章花的时间都一样,实用主义者把时间都投入到第二章,那么他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更加切合需求,那PS使用距离,最有用的工具就是钢笔工具,渐变填充,以及加深减淡,将这三个工具用好,你已经能做出任何效果图,软件书上的实例基本也就是这三个命令的循环往复。你不需要了解每个命令都能做什么,用到再去学必然影响深刻!等你的金字塔已经很多以后你再去铺平地那你会发现好快啊不是吗?
到这里,我认为实用主义学习其实是一种见招拆招的学习方式。
第三个模型叫做”网络节点“模型,给你二十个点让你在一张白纸上都连起来变长一张网,你可以当成是足球网,当足球踢来的时候不让足球穿过网,那你怎么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有二十个点的话我们让点尽量分散,各点连接起来以后中间孔隙距离越小越好。没错,这就是见招拆招逻辑的一种行为模式;对于纯理论学习者,他们则会从一个角开始编织一张密集的网,二十个点的话只够画在白纸的五分之一上,然后比赛结束了。从效用的角度上来,见招拆招必然前期有用,而且你还能享受到守住球的胜利感。纯理论学习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尝不到甜头,当他们把网编织到80%时,他们才开始无坚不摧,不过见招拆招者也没闲着,他们那多出来的点补一下孔隙,网也就慢慢密集起来,而且任意的乱点似乎只是严谨性差了一些,点用的还能更少一些。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开始我们就能尝到较多甜头,最后我们用的点比较少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只有一技之长活得很轻松自在,他们也有大把时间娱乐享受,而有的人看似没有成果产出,自己怀疑自己备受打击,在惴惴不安中投入更多时间进入自己的研究之中。其实一切都不好说,也许后一类人那天也能创造NB理论震惊世界,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人只要不是经常自己怀疑自己最后总会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个人与个人活法不同。前一类例子好点的叫利用一技之长比如画师艺术家,也有不太光彩的如裸模车模啥的,他们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让自己在前期就尝到了甜头。这是实用主义的方法实践之一。
三个模型的阐述就到这里,我们很多人的思维现在还在”纯理论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上,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模式让我们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看教科书按照第一章第二章学起,小时候大家一起学又没什么杂念,各课基础都打得特别扎实,很多人发现进入大学成年以后似乎小时候的光环都消失了,为什么??那就涉及这种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破坏性后果,这个后果也同时揭示了见招拆招(实用主义)与纯理论学习的本质,是我本文最核心最重要的的观点,那就是:应试教育强化了我们对于完美的追求。看通了这一点好像痒了十几年的地方一下子不痒了,舒坦!应试教育要求我们掌握方方面面的细枝末节,然后再以完美的一百分夺得小红花一枚,这样的设定本身就是违反人性的,谁他么这么完美,谁他么从小对知识充满了孜孜不倦的饥渴精神,谁他么动画片游戏不玩去跟老师数理化。当然,有一群人做得非常不错,他们很优秀,成年以后也是这样,甚至进入了北大清华等高端学府,我们称之为A类人,还有剩下的就是大多数的我们B类人,小时候看着挺聪明挺优秀学习成绩也不错,然后大学成年以后发现越活越差自己自信倍受打击,那么我们先来说B类人,他们暂时还没有从对完美的苛求中解放开来,仍然以长辈的要求要求自己,紧箍咒时时刻刻套在头上,看看我们给自己定的计划目标是不是还有小时候的影子,你是不是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生命去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投入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才是最好的试金石。所以成年以后很多人才开始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一旦过了不完美这个坎我们就能摆脱很多现在纠结的事务。当众演讲不必秒杀马云,学习成绩不必完爆北大清华,我们只需要把时间投入你认为正确的事业上来,然后时间会有答案出来的。最重要两点是放下对完美的我执和找到正确的事业方向,第一点尤为重要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再谈。我们再来说说A类人,他们自己做的很优秀,当然也有部分陷入了完美思维无法自拔,这不是坏处,这样的人也是将自己时间贡献在一项事业之中,尽善尽美,因为自己行动力和意志力已经训练地异于常人,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弱于常人,也会成为自身圈子的精英人士或者学术界的大师,对于本专业风险困难他们把控的相当完美,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过于单一和精深,对于其他领域不敢过于迈步和前进。而A类人中能够跳出完美思维圈的人则是可以登上神坛的人,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共同点”跨界“,不仅在自身领域数一数二,还能发展出其他新的自身兴趣或职业方向,也做得非常好。这样的人举个例子,TESLA老总Elon Musk就是这样,看看人家简历才知道什么是屌炸天。历史上这种人总是被人崇拜,这一小撮人是人类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