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各个时期革命精神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一门系统的学科,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织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关于革命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革命读书心得一:
《牛虻》读后感700字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艺术手段,通过跌宕有致的情节(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鲜明生动地塑造了牛虻这个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难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爱国志士的刚毅精神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牛虻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刚出场19岁的亚瑟有点像十六世纪肖像画里的意大利小伙子。“从他那长长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娇小的手脚看,身体各个部位都显得过分精致,轮廓格外分明。”而经过革命锻炼之后的牛虻则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的幻像,都随产生他们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阳光芒四射,敌人出现在眼前,他便斗志激昂,再也无恐惧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监狱执行死刑的士兵则是这样认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辩,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牛虻变得成熟了、坚强了,成为一个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坚强的牛虻在牺牲前一夜给他深爱的人琼玛的遗书里这样写道:“我将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假回家一样。我已经做了我应做的工作,这次死刑判决就是我忠于职守的证明。”
与牛虻关系密切,给他巨大影响的人是他的忏悔神父主教蒙太尼里(其实是他父亲)。主教蒙太尼里欺骗了牛虻,从而使牛虻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从此,牛虻开始恨蒙太尼里,“上帝是—一只泥巴做就的东西,我只需一锤就能够把它砸个粉碎;而你呢,却一直用谎言欺骗我。”出走前牛虻这样说道。蒙太尼里影响了牛虻的一生。应该说,牛虻的死,他要负大部分的责任。
学会坚强,无论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难,向困难挑战——这是《牛虻》给我的启示。
关于革命读书心得二:
巴金《雾》读后感1500字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百年沧桑,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在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璀璨的光芒。”这是“感动中国”中给巴金的颁奖词,也是人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由衷的赞美。他,是中国的“卢梭”,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和曹禺并称为中国的文学泰斗。对巴老一直有着从心底的崇敬,但第一次读他的书是高考后的长假,解脱了所有压力的那两个月。
很多人对巴老都有自己的崇敬吧,对他的大智大悟,对他的淡泊宁静,对他的真心真爱。他对我们的意义就像他对冰心的赠言一样:有你在,灯亮着。简单的六个字是他对冰心的评价,也是我们对他的赞美。他有着我们所欠缺的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会不时停下反省自己的过错,懂得思考甚至是忏悔。他心中最美好、最真实的愿望是让每个人都得着春天,他的作品大都是反帝反封建,呼求自由与和平的,在《雾》中,他所描绘的爱情色彩最重,也表现了五四青年对革命的热情,对信仰的偏执,在磨练中不断摸索、不断成长的经历。
初读它时,对其中的革命精神理解的并不深,更多关注的是周如水个人的性格品质,看到的只是一个胆小如鼠而又自大虚伪的五四青年。不欣赏他对待爱情的态度,面对张若兰这个革命女性,他被心中可笑的道德感、责任感压着,不敢追求,却又为自己找着借口去接近她。对张若兰的感情让他痛苦,可在我看来这种痛苦是他自找的。在张若兰抛开所有女性矜持跟他告白时,他的心里是高兴的,可随之而来的责任感又压倒他的狂喜。她说:“有没有妻子不重要,真正的爱是超越一切的。我爱你,我知道你也爱我,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了。”面对着张若兰,面对这份爱他逃了,落荒而逃,伤了一个自己爱也爱自己的伟大女性。我对张若兰是敬佩的,她对周如水的爱没有杂质,正因为有相同的信仰、追求她才会为爱抛开一切,可是周如水却让她失望了。她的爱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现在的我们功利了太多,什么都有目的,甚至爱情也成了一种手段,一种为达目的而牺牲的东西。我喜欢张若兰的大胆,对周如水的虚伪讨厌到极点。最后的结局,她嫁人了,在他想回头的时候,他的痛苦我只觉得可笑,他那可笑的道德感、责任感又有什么用呢。想到网络上看的一句话:不会永远有人在原地等你,是人就会累,别仗着我的爱伤害我。
记住《雾》,记住这个故事是因为对张若兰的敬佩,对周如水的不理解,在我看来他的悲剧人生是必然的,他性格的懦弱、内心的虚伪都让我不能苟同。他的自杀也像个闹剧,像在证明自己的勇气,像是被李佩珠的“拒绝”所伤,巴老写周如水写的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吧,是他们的浮夸、自大、虚伪的性格,表现的是一种现象。可触动每个人的点不同,我有的是对爱情的自我理解,或许浅薄,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利波特”呐。
只读了巴老的“爱情三部曲”,希望假期可以读完“激流三部曲”,读出我心中的“家”。就像王火在对巴老的寿词中写的那样:时光如水,巴金是金。”希望巴老在每个人心中如金子般的发光点永不消逝,让巴老的精神影响现在的我们,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的反省和思考。
关于革命读书心得三:
鲁迅《药》读后感1000字
鲁迅的《药》无论在人物塑造上,还是在主题突出上都很成功,让人不得不佩服鲁迅良好的文学功底。
小说向我们呈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和他们麻木的心理。从低声下气的华老栓,痨病缠身的小栓,心酸悲苦的华大妈,衣衫褴褛给儿子上坟的夏四奶奶,到康大叔,花白胡子和驼背五少爷,我们都可以洞悉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凄苦生活。驼背五少爷,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存在了少许的谑成分,还是他曾经真的是个少爷,但又怎会落魄现在这个地步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这也留给我们读者想象的空间。
对于人血馒头,我始终不敢漫谈。在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是那么地触目惊心,让人竖起汗毛。他写道:“那人的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直搜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简练的语言一笔勾勒,却直击人心,让人不敢忘却。
药是苦的,鲁迅的《药》更是苦上加苦。鲁迅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怀,而这里恰好体现得淋漓尽致。
底层百姓的愚昧无知是其一苦。人血馒头在华老栓手中,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这是一种多大的讽刺!华老栓,他战战兢兢的经营着小茶馆,努力攒钱。忙碌了大半辈子,自己省吃俭用,却为了救儿子一命,甘愿掏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几个洋钱,就只换了几个人血馒头。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的不值。也许很多人都赞同一种看法——华老栓的确很爱他儿子。这一点我不否认,但也不尽同意。华老栓这般奔波劳碌,未免不是受了古训的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在那个年代早已深入人心,连鲁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阿Q也知其意,更不用说华老栓了。假若华老栓家有很多个儿子,试问华老栓还会这般尽心尽力吗?我看未必吧。无论如何,封建礼教制度对人的戕害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了。还有那个红眼睛的阿义,毫无人性的对夏喻毒打,反而感到自豪。而人们却也觉得理所应当,毫无醒悟。我想此刻,每个读者心中都是苦涩的。
希望破灭是其一苦。夏喻,是一个革命者,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象征着革命的希望。然而,他却得不到人们的支持与拥戴。他讲革命,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红眼睛阿义的拳打,人们还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就说他疯了。华老栓,夏喻,代表着华夏。华夏本是一家,原本相互依存的他们,却没有做到。华老栓没有支持夏喻,而且还愚昧到用夏喻的鲜血去治愈自己儿子的病!
夏喻是可怜的革命者。人死后还受到人们的歧视。“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家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宛然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这是一种怎样心酸的比喻,却道出了中国底层人民的悲苦。
夏四奶奶,夏喻的母亲,可她却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她在清明节给儿子上坟,却是“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坟前……”他只是认为自己的儿子被人冤枉了.对于儿子坟头出现的花环,以为是儿子显灵,这是多么可悲啊!夏喻的孤单,只有少数革命者在缅怀他。
作为一个革命者,革命的失败,暗示着前途的无望。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许鲁迅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样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