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掌握句子的成分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句子成分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句子成分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一、语感的形成,需要懂得分析句子成分。
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它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 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在这个定义中,很明显地说明了语感的养成,需要有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强调了两个词,一是长期,一是规范。何为“长期”,就是说要形成强烈的语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多读、多写、多说。何为“规范”,就是说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读书、说话、写作应该要符合规范的语法规则;而对于句子来说,也就是要符合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的语法规则。所以,要养成良好的语感,应该从学习句子成分入手,如此的训练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句子成分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二、要学好文言倒装句式,需要懂得分析句子成分。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最让学生头痛的是对特殊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的判断与理解。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目中,很多学生因为无法判断倒装句式,而出现了失分。如果学生懂得分析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那么倒装句将不再是难题。文言文为什么有倒装句式呢?其实,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子的成分顺序与现代汉语的表述存在着位置上的差别,因此就出现了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具备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句子是如此叙述的。
例如:【星期天】,(我们)的学习委员【在教室里】【一连】背<熟>了(六篇)作文。
这句规范的句子成分的先后顺序是: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这是完全符合“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的语法规则的,除了其中的“星期天”这个状语,是因为时间、地点、原因等状语可以提到一个句子的前面。
那么,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翻译习惯,与文言文句子成分位置存在差别,那么就存在着倒装的现象。
1、主语和谓语位置发生颠倒,那么就是主谓倒装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对译:严重啊,你不聪明!
现代翻译:你不聪明太严重了。
在翻译中,“你不聪明”是主语,“严重”是谓语,所以已经构成主谓倒装。
2、把宾语提到了谓语动词的前面,那么就是宾语前置句。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按现代汉语应该翻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但是在文言文中,把“余”放到了“欺”的前面,就构成了宾语前置了。
3、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主语或宾语)的后面,那么就构成了定语后置句。
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按现代汉语翻译:村里一个喜欢惹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在翻译中“年轻人”是主语,“喜欢惹事”是定语,但是在文言文中,把“好事”放在了“少年”的后面,就构成了定语后置。
4、把状语放在句子谓语动词的后面,那么就构成了状语后置句。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按现代汉语翻译:冰,是水转化生成的,同时又比水寒冷。在翻译中“寒冷”是谓语,“比水”充当“寒冷”的状语,但是在文言文中,把状语“于水”放在了谓语“寒”的后面,这就构成了状语后置。
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学会了分析句子成分,那么文言倒装句式的理解与掌握将变得容易。
句子成分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三、做好语言运用题,需要懂得分析句子成分。
了解句子成分的语法知识,不仅对掌握文言句式有帮助,对语言运用题目中的辨析病句、仿用、改写句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都大有裨益。如果考生单纯凭借语感,将很难完成这些句子结构复杂的题目。而此时我们如果懂得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做题,将有助于提高得分率并大大缩短做题的时间。下面我们就举修改病句和长句变短句两个类型的例子来分析。
1、修改病句
例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中的第五题修改病句中的一句话:
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这个句子,假如我们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就容易判断其是病句了。
【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在这个句子中,“可惜” “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 “就”“ 过早地”等充当句子的状语,“这部”是主语,“离开”是谓语,“我们”是宾语。按这样分析出来,这个句子的主干句是:这部离开了我们。
但是这句原来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部作品的作者在作品未完稿时就离开了我们。所以,按照句子成分分析法,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此句是病句。
2、长句变短句
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所以,我们做长句变换短句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划分句子成分,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让它单独成句,作为短句的主干句;然后提出句子的修饰成分(也就是定语、状语),让它单独构成句子,补充说明主干句。
例如:把下面的长句变为两个短句,可以增加个别词语。
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的青年。
第一步,我们要分析句子的成分。
【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的青年。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省略,谓语是“看到”,宾语是“青年”,其他的就作为句子的修饰成分。
第二步,提起主干句。
在牧场上,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的青年。
第三步,修饰成分独立构句,补充说明主干句。
这个青年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
于是改为: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的青年,他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
上面说的是语言运用中的长句变短句,同样的,短句变长句的方法亦然。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语言运用中的一些题型如果从分析句子成分入手,做题时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