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
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一
由于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学习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学习和掌握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最初没有学习策略知识,到具有一些学习策略知识但不会运用或机械简单的套用,直至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有效运用,其中学习策略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指导自己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在学习策略上形成一些与中小学生不同的特点。
一、以学习目的为选择尺度,筛选取舍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具有自主选择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材料通常是内容丰富且复杂多样的。而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信息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学习材料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只须对某些学习内容给予选择性注意,并进一步进行编码、存储和加工的学习活动。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学生对那些与自己的学习愿望、需要、兴趣、利益等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予以优先选择,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锁定在这些学习内容的学习策略和能力上。而学生是否具有这样的选择策略能力,选择哪些学习内容作为优先注意的对象,其依据是什么,对于身心处于不同
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研究发现,年幼的学生由于学习主体意识尚未觉醒,对学习内容缺乏自主选择并加以优先注意的能力,不善于区分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明确的要求和指导。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自觉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
能够以学习目的为选择尺度,筛选取舍学习内容,此时学习策略的选择性特点突出。
首先,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否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主要依据在于学生是否意识到教学内容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生总是将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作为选择衡量教学内容的尺度,对其进行评价、重组、整合和修正,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吸收。
其次,大学生善于识别学习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并对这部分内容予以高度警觉和关注。调查发现,大学生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能比较迅速和准确地识别并专注于其中的重要部分、陌生部分和具有实质意义的部分,能够区分出主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不被庞杂的信息、枝节问题、次要概念所干扰。例如,优秀学生往往对可能要被测验的学习内容进行预测,给予更多的注意,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而不会不分主次,漫无目标地学习。
第三,大学生对既定选择的学习内容能够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宏观的、结构性的加工理解,而不至于把自己淹没在具体知识点中。例如,他们对阅读材料不仅注意具体内容,而且更注意大、小标题、各个部分的核心观点和导言性、总结性段落,既要了解具体内容,又要进行总体把握,实现内容和结构的有机统一。故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效率、学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大学生学习策略具有自主选择性特点启示我们,应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最初可由教师确立目标、告知目标,使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能优先选择与目标有关的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自觉地以目标指导自己的学习,并能根据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目标,调整学习的进程,乃至调整对信息的选取。
二、以元认知为依据,学习策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是对通用学习策略的简单机械套用元认知是人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包括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小学生的元认知还没有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活动通常是在教师、家长等他人的直接指导、要求和监督下进行的。随着自身特点及有关策略知识的不断丰富,自我调控的经验增多,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控逐步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元认知是大学生确立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内在依据。
首先,大学生是在对自己的认知特点有准确的认识基础上确立其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通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的分析反思,有了较为清晰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思维特点、认知风格来确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其次,大学生能够准确、全面把握学习任务,明确学习任务的性质、特点,对学习材料的结构、难度、主次也能够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能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注意力。同时还能根据不同学习材料、不同学习需要选择和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以促进学习任务的优质完成。
第三,由于元认知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意识,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能够将学习结果与最初自己制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加以对照,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验证自己在上一阶段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的可行性,以明确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学习目的和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随时修正错误和偏差,使学习过程和目的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在学习活动中,讲究学习策略,善于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学习特点选
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控制自己排除内外干扰,保证学习计划顺利执行。在学习活动后,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思和总结,对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能认真分析并加以及时补救。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直接决定学习活动的效率。教师应该通过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如清晰了解任务的意识性、使用策略的意识性、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系统科学的思维理论为指导,制定和采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学习风格的认知策略
首先,大学生加工组织和提炼学习材料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由于分析和概括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还不具备自己加工组织提炼学习材料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接受经过教师思维加工处理之后的具体系统的知识。而大学生则不同,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他们不是生吞活剥地机械记忆和接受,而是力求按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型进行整理、归类,主动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构建新旧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有机的网络式的知识组块,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掌握学科的一般结构和基本特征,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内化。
其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教师讲解分析的层面上,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在学习的内容而做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和重组,以丰富深化学习内容。
第三,大学生将学习的改进更多地归因于采用了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运用策略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这种认知反过来会推动他们更加自觉积极地运用学习策略,使他们更有可能策略性地学习,相应地学习效果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总之,分析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有积极的教学意义。它启示我们,大学教学应开展开放性、个性化的、咨询式的学习策略指导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活动。
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二
摘 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创新型科学人才是所有高等院校的重要目标.从精度和浏览、专与博以及细节和原理三个层次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展开讨论,分别给出了各个层次上的学习方法和一些建议.
关 键 词:学习模式;专与博;原理
作者简介:王蓁蓁(1975-),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金陵科技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it-b-2012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14-02
在中学和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传授基础知识,学生则通过反复训练来掌握它.但是到了大学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则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5]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从精度和浏览、专与博、细节和原理三个层次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模式展开了讨论,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一、精读和浏览
决定攻读一门学科时,首先应该选定一本基本教材进行精读.所谓基本是指其应是这门学科的一本全面、深刻、经典的著作,也就是说精读了它,就会基本上掌握了该学科的全貌.所谓精读是指要反复地阅读它,不仅要通晓它,还要做到对其其本内容“倒背如流”,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这门学科的骨架.然而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因为对于该学科,其知识可能还不够“丰满”,因此学生必须浏览大批有关文献和其他书籍.所谓浏览是指对于有些材料,学生不必全部通读,可以选择有关部分阅读;同样对于有些材料,学生也不必逐字逐句阅读,可以“一目十行”扫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浏览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所看的内容,但是学生必须对其所看材料的基本知识要有较透彻的了解,对深奥的部分至少要做到有一模糊印象.只有通过上述“实效”性浏览,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才会丰富起来.
如果是在校学生,学科基本教材多由授课教师选定,学生基本不用操心.如果不是在校学生,或者是在校学生,但教师选定的教材不够精深,此时人们选定较深教材和钻研它就有一定的难度.在现今提倡“终生学习”的年代,应建议人们在不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选择经典著作作为基本教本.一般来说,不管多么深奥的书,反复阅读十几遍,总是能够看得懂的.同样,对于浏览的材料,自学者也应该类似处理.
精读使人能够站立,浏览使人能够丰满,两者结合起来,人们就可以在该专业上进行创造性工作了.
二、专与博
梁启超说:“无专则不能成,无博则不能通.”短短两句话,深刻地说明了专与博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业务上,钻研自己的专业,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然而要想有所成就,仅仅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时至今日,人类的科学知识早已超出了经验范畴,为了表达其深邃思想必须使用数学.爱因斯坦在创立广义相对论时,就曾经向数学家询问数学的最新进展,最终其使用黎曼几何表述了他的理论.自然科学也从人文学科中获得了营养,如符号学、哲学都为一些学科奠定了研究基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实证论是一些西方自然科学赖以生存的哲理基石.[1]类似地,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数学化倾向,甚至是艺术也在追求理性表达力.可以说人类各类知识在基本原理上都是相通的.美国哈佛大学规定每个专业学生都至少要“精修”本专业以外六、七门功课,这是扩大学生眼界,让知识贯通起来,从而达到上乘境界的绝妙手段.
现今的科学和技术越来越专门化,任何一种专业耗尽人的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够全部精通,因此“专”是我们所处的专家时代的一个特征.同样,现今的科学和技术也出现了交融、沟通的现象,因此“博”也是学者在现今时代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只有“专”深、“博”学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伟大的成就.
三、细节和原理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海特说:“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能力.它的责任就在于使青年人的知识变成成年人的能力.”[2]而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所以他又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在精神上是埋头在书桌上的;在大学里,他就应当站起来环顾四周等大学的职能就在于使你能够为原理而摆脱细节.”[2]
细节指的是一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按照学生所获得的训练经验,它能以一种类似“程序”的固定方式进行学习和操作;而原理却是根本性的,它是一门学科的“抽象”思想,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人的理智和创造力.人类的科技史告诉我们,所有民族无一例外地都重视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重视原理的程度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凡是很重视原理的民族,他们的科学知识往往是系统性的,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普适性.我们知道,具有很强理性的系统知识是很容易深化的,并且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它又以很大的概率保证人类的思想观念迟早会发生革命性转变,即导致人类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地突破和更新.
大学生学习方法理论三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当事者总有怀才不遇之感。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关系?罗彩霞,一名当代大学生进入公众视野,源于其当年高考被人冒名顶替,以至自己大学毕业办不了毕业证书,甚至连银行卡都办不成。正是因为自己的权益受到莫大的侵害,她过早的进入社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学会了包容与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近日她受聘成都电视台记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罗彩霞,她从社会中学到了她在学校里所不能够学到的东西,从而成就了她的今天。
学习的路有千万条,不仅仅只有学校里学习路一条。
从80年代初参加工作,我比较注重学习,一方面是用非所学,另一方面因为传统的体制因素,领导是不会教授学习,只有死板板的教条。因不甘于只当跟班作业的“店小二”,所以就经常泡书店,零零散散的知道经济工作大概是什么回事。知道了事理,也就弄清了做好一件事情要从哪儿下手了。
近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有机缘接触一些大学生。目睹不少优秀的大学生与机遇失之交臂,耳闻大学生感觉社会世态炎凉。这其中有大学生自己对社会认识不足,也有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存在着传导机制的的缺失。其实大学与社会本身就不是一码子事。因此,这些年,我更多的在思考,当下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应有的学习方法。
首先,大学与社会,学习目的与方法不同
高中生的学习目的非常之明确,就是为了高考。人生这个阶段的时间只有三年,目标只有一个,卯足了劲苦干三年。
大学时代则有所不同,这四年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实现转轨的四年,是开始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的四年。然而,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小学教育似乎没有本质不同,难以有效的实现转轨,这就使得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产生明显的落差——难以适应社会。
学生时代的学习方式,就像老师划一条直线,学生顺着老师的所划的直线向前走就行了,上完了课程,完成了作业,通过了考试,也就万事大吉。这种程式化的学习就像完成任务一样,而且是像为老师完成任务、为家长完成任务,多数同志好像不是为自己完成任务,如同工地上的工友帮老板打工一样,仿佛是在给除自己之外的人“打工”,学习的目的性颠了个儿。而同样糟糕的是,现在大学的老师,大多是从一个大学的校门走进另一个的校门,也缺少对社会真正的认知,热衷于作品“层出不穷”——于是,学术贬值与“剽窃”现象泛滥。这时的学生如有主动学习与深究者,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想必一定会有创新成果。
社会这个大课堂,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其他所有的课题与内容都是选修课,做精了就是专业人士、专家、学者,做不精,就有可能在大浪淘沙中受到冲击。在社会这个课堂里,其学习没有明显的直接目的性,你的学习都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因之你要立足于这个社会,优于这个时代,否则你的岗位就可能被他人所取代,在人生几十的光阴中,你要不断面临产业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个人的竞争,需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现知识点,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深究问题与研究对策,这种学习表面上不像学校那样具有竞争性,但确实是最大的竞争性学习。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你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你要寻找方法、途径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看去,社会问题远比大学生在课堂上、书本上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社会永远是一部没有穷尽的读不完的无字书,你随时都有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因之一些人不适应,深感社会办事之难,甚至产生厌世之感。
有一些人,自认为已经大学毕业了,有的持有硕士、博士文凭,一名响当当的大学生,躺在学历的“功劳薄”上,觉得自己的水平足矣,看不起一般性的工作,眼高手低,真是要让他拿一份有力度的调研报告,怕是也不见得能过得了行家这一关。有一些人,成功了,他信守着学无止境,选择一个职业,做精做细,恭谦以待。我常想,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往往只有一念,就像马拉松一样,当一个人在长跑的疲劳期想休息或者是放缓一下的时候,后面的人超越了他半步,从此就会很长时间甚至是永远落后半步,直到被淘汰出局。因此,我常与一些学生说,我不敢懈怠,你又能如何!
其次,大学与社会,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不同
有一些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总感到社会与自己想象的不是那么回事。
一个学生在学校优秀,并不等于在社会上也优秀。因之学校的学习是从书本上学习,一种灌输式的学习,沿袭了中国式一贯制的学习方式,通过高考这个环节,同学们大多处于一个基本的水平之上,一个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在这个班级、这个专业乃至这个系上,存续于这个四年。一个套路之下,一个学习模式,当把它端到教室之外的旷野里,寒风裹着暴雪,烈日亦或豪雨,它还会像温室的那花朵那鲜艳灿烂吗?
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没有既定的模式和套路,一切规划好了的事情,可能因为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出现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你是一滴鲜艳的颜料,即使到了沧海那里,都会变得苍白、变得无奇。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社会这个课堂里,阅读最多的是无字的天书,没有人要求你去阅读,没有人给你一道作业,没有谁给一个学习的路径,你不论站在这个社会的什么方位,你都会有一个审视这个社会的视角,每一个视角都是一道风景,你全然不可能只有学校教室中的那一扇窗口。如同一只家禽,或烤或卤,或炖或炒,头、脖子、翅都会是一道名菜。一个优秀的学生,无论你是多么优秀,到了社会则面临更多的优秀人才,你可能不再那一个教室中的出类拔萃者了。社会大课堂的学习,不再是你对知识在脑海中有多少记录,而是你对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在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你每越过一次人生路障的时候,你就得到提升一个平台。
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学习书本知识重要,但绝对不能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要综合各门学科的知识,从各学科中悟出你对经济社会现象的理解,结合国家宏观政策、科技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思辨。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运用综合知识思考问题、辨析问题的方法,这往往比什么都重要,这种方法就是一门工具,掌握和使用这门工具还要讲究艺术,至此进入社会工作,大都不会出现大碍了。
再次,大学与社会,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
在学校,你学习知识是从书本中来的,你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也由书本知识引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大多可以在书本中寻找,研究与论证基本上是从书本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然而,现实社会就可能不是这个模式了,问题的出现可能是你所不能左右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可能是书本中找不到现成的,产生的后果也可能是你所不能想象的,甚至连自己被炒了鱿鱼你还不知道个中原因。市场经济,是适者生存,之所以“适”,就是要学会“变”。
在西学中,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大都会有一个经济模型,这源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而在中国,禅宗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悟”远比经济模型重要,观天象知年景,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大的环境因素变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形态就要变,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从年初的“两防”到年底的“保增”,绝对是颠了个儿,好在次贷危机暴发过后,我们的宏观政策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及时、更加富成效,这也绝对不是哪一个经济模型所能比拟的。在这方面,毛泽东可谓是个高手,无论天下如何际变,我自岿然不动,战略与战术,都在他老人家的掌控之中,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卓尔不凡、笑傲群雄。
写到这里,我就想,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不必要固守某个专业,这不仅因为专业会变,而且这个时代也在变,历史上确有不少专业、词汇都已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作为历史记载而已,而新的职业又层出不穷,这是社会进步与创新的结果。每一个人选择什么大学、在大学里学习什么专业,那是在懵懂时期,父母与亲友,加之自己的成绩与大学录取情况,作为参考选择的,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候在相邻的地方作出选择,你可能发现一块新的天地,甚至觉得这块天地很宽,并非只是大学四年里感受的那样。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决不是大学四年所能决定的,这四年只是为今后的人生铺垫道路,寻找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寻找人生发展的“命门”。一个人的一生,遇到一个好的环境,遇上一位好的领导,甚至是组建了一个好的家庭,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好的环境,你的工作会很舒心,更可能激发你的创造激情。一个好的领导,能帮你指点迷津、拨云见日,尽可能的少走弯路,集中更多的精力开始自己的创造,将个人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觉悟一词,源于佛教。就是要用心去思考、去做事。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懂得“悟”、善于“悟”。当一个人面对冰山的时候,他所能看到的只是显露在海水之上的部分,80%的仍在海水之下。我们极目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脚下的宝藏,以及宇宙中的未知之迷,还是有待我们去发现。很多的时候,我在与我的同事谈心,一个人的成长固然与自己条件有关,但也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在许多的时候,我也会去批评人,但考虑到社会的和谐,保护一个人的尊严,不可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我的老领导对待我们那样单刀直入,况且也不是现代的年轻人所能接受的。有些同志,一点即通,已经犯过的错误不会有第二次,甚至举一反三,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对工作中的问题既有现象的分析,也有对本质的辨析,综合能力很强。这样的同志,我想无论是谁当领导都愿意使用甚至是重用,交任务、压担子,如此往复,他的工作面、接触的领域肯定更多,也就能发现更多的社会问题,自然也就会成长得更快一些。
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问题。看一个问题,需要顺着这个问题,向产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两个极向思考,就像是我们的思维顺着数学象限的X轴向两端滑动。但是,当今时代,是一个多极的世界,任何一个问题,可能不是一个极象,而是有许多极象,这就需要立体的思维,在二维的Y轴上,甚至是三维的Z轴上的一个立体点是观察与思考。有些时候,机遇的来临,旁观者觉得这个机遇对于你来说很重要,这是外部条件,可主观上你本人可能并不感兴趣,旁观者不太可能直白的劝说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因为没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能物极必反,这是谁也不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