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总是反映,自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明显。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高效率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高效率学习方法一
目标学习法——围绕自己所瞄准的问题读书
明确读书的具体目的。往往直接关系到读书的成效。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主张有目的的读书。因为人的精力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一个人一生中所有能达到实现的目标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才能易于取得成就,这与放大镜聚光点火的道理相同,只有把分散的阳光集中起来,才能燃起熊熊的火焰。
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里的“一意求之”,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围绕着自己所瞄准的问题读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善于瞄准教育领域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追踪它的来龙去脉,潜心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他每天都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孜孜不倦地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以及各种教育方法专著,写了大量有创见的论文。他的著述被誉为“学校的百科全书”。
他还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们说:“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的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从中排除那些可能会破坏学习制度的书刊。”可见,要有明确目标,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
当然,为了达到目标,必须有内在力量去实现。这种力量就是追求。追求的目标有大有小。大目标是在没有明显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内心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审美情操等而产生的读书动机,属“内在的力量”。当你从内心里意识到读书学习是自己本身的需求时,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内动力”,就会毫无顾忌地全身心地投入。
我国古代学者历来主张“自得”、“自勉”、“乐为”等具有内心要求的阅读。如果缺少这种内在力量,目标就无法实现。而这种内在力量应该是为着某一目的而产生,没有这一目的,这种力量既不能自觉,也不能持久。
小目标是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阅读愿望,如为考试、为竞赛、为逃避人们的责罚等而读书。具体的、切近的目标是最能激励我们奋力前进的直接动力。一个具体的小目标的实现,也最能坚定实现自我大目标的信心。列宁说过:“要向大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目标开始。”
当你通过努力,实现了很多小目标以后,你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我们也可以把大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靠日积月累,不可操之过急。小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激发自己的兴趣与热情。比如说,你要在一个月内记熟300个英语单词,可以安排每天记熟10个。这样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以后,每天小目标就不难实现了。只要天天努力坚持下去,一个月以后,你的大目标自然就实现了。
每次读书后,还要反复思考,把前面的读懂、记住、掌握,然后再往下读。这样才能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绕过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瞄准与目标有关的实际内容的书来读,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读书明白的进度与方向,需要勤奋不懈的努力,以及持久耐心和顽强的毅力。
不论是为了大目标还是小目标的实现,都要有勤奋和吃苦的精神,还要有毅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勤奋是讲究读书方法的前提。
兴趣是勤奋的一种内在力量,而勤奋是兴趣的结果。
目标、勤奋与兴趣相互结合,读书才能收获显著。
高效率学习方法二
八面受敌学习法——八面受敌,各个击破
自唐宋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柳欧苏”享誉文坛。这“苏”就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涵浑奔放,诗也清疏隽逸,又善书法,工画。著有《易书转》、《论语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词》、《东坡全集》等。其中《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和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与其终生勤于读书密不可分。他自幼苦读,曾三抄《汉书》、《史记》等。他反对“一目十行,不加思索”的读书方法。其次,是他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
勤奋而又科学地读书,使苏轼才华横溢,学识渊博,通古达今。向他请教治学经验者甚多。他的侄女婿王庠就是其中一位,向苏轼请教“求学”的“捷径”。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回答说:“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提出读书要讲求方法。
“八面受敌”一词,是苏东坡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术语来讲读书的,就是说读书如用兵,要做到“我专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自己的全部精锐部队击敌一面,以众击寡,一次一次地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如果把各方面的知识比作“敌人”,可以说是“八面受敌”。
人的精力不可能“八面出击”,一下子全都吸收,一口吃个胖子。苏轼在攻读《汉书》时,每抄读一遍,都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是为了学用兵之法;读第三遍,则是专门研究人物和官制。读过数遍之后,他对《汉书》中多方面的内容,便由生而熟、由熟而精通。就是对文学一类的书,苏轼也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去读,每读一遍,目的也不尽相同。
苏轼的这个方法,用现代术语来说,叫做“专题读书法”。也就是说,把一本书化整为零,每次从一个角度去读,逐个解剖研究。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研究的深细,能获得单项较系统的知识。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大脑同时输入多方面的杂乱的知识,不如每次只记忆单一的、有系统的知识效果好。
按现代科学理论来说,“八面受敌”包含着“运筹学”的内容,即如何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使智能达到高峰。
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苏轼提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基础在于“精读”。
掌握运用“八面受敌”法的要领是“每次作一意求之”,集中注意书里的一个问题,这样,读了几遍之后对书里讲的主要精髓理解了,再在这基础上“综合”搞清楚全书甚至“书外之意”。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对当时与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一书中曾有过如下评论:“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
当今信息激增,“书富如海”,“一意求之”,一次一得,各个击破,实为绝妙的读书之法。
高效率学习方法三
札记学习法——持之以恒,记述心得
善于读书的人,读书时总是离不开笔的。因为,札记之功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者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清末的浙江学者李慈铭,从十二岁起就以日记形式记述了他每天的读书札记,直到晚年,他一共写了六十四册,几百万字。在他日记中,保存了不少当时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和他在阅读、经学、史学、音韵、金石、诗文、风俗、评论书人书事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结集为《越漫堂日记》。它在学术上很有价值,受到学者的重视。
用简练的文字把读书看报时的心得、体会、随想、偶感、试析、初评、疑点、问题等思维火花或一闪而过的感想、看法、观点、思想等及时记下来,就成为札记。写札记在各种读书笔记中难度较大,创造成分多,价值也比较大。中外很多有名的著作,其实都是由札记整理而成的。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恩格斯的《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哲学笔记》、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等。报纸上常见的“读史札记”也是其中的一种。
写好札记,能加强我们读书的记忆力,促进我们在读书时积极思考,开动智慧的机器,把那些一隅之得、一闪之念用笔及时记录下来,便于我们整理出书中的要点和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历史学家、考据学家顾炎武读书时,运用的就是“札记法”。他边读书边作札记笔记,读完书后,再对札记笔记进行摘录和提炼,做出总结,写下自己的认识体会、偶得和见解。他的历史学名著《日知录》就是集他大半生札记笔记的结晶。这本书为后代的历史学、地理学尤其是对地方史和地方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写好札记,又是一个资料储存的极有效手段。经常做札记笔记,可以积累大量的研究和创造资料,时间长了,这就是一笔极可宝贵的知识财富。
札记的写法比较灵活,形式上可零可整;内容上可多可少;篇幅上可长可短。
首先,要养成随时记录思想“闪念”的习惯。我们读书的过程是积累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闪出一些思想火花。这些火花可以是片段的,也可以是系统的,虽然是“一得之见”,但它们却是我们深入思考的起点和契机。许多人正是从这种不起眼的“一隅之得”中逐渐深入,开拓发展,以致最后形成一种较完整的思想的。若把这些零散的资料加工补充、整理拓展,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著名学者李平心在读书时,一有心得体会即取纸片记下投到盒子里。他记录的小纸片内容丰富,凡属社会科学几乎无所不及。每隔一段时间,他便将其整理、归纳、研究,写成文章。他的《甲骨文、金文札记》等文章,就是这样整理而成的。
当然,运用札记读书法要做到恰到好处,不宜过于频繁地放下书本去写评点,否则就难以对作品形成完整印象,有舍本逐末之弊。
其次,在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在对读物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写,写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落笔前要经过反复酝酿,认真考虑,有所思才有所得,有所得才有所写。不能心血来潮,信手涂鸦,乱发不着边际的议论。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思考力、启发创造力。要勤于思索,勇于探求,最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内容上要精粹,文字要简练,以质为本,这样方便整理。
另外,所记的札记不应是为做而做,不能做完撇在一边了事,要注意加工整理。这些零散的资料经过补充、加工,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总之,养成读书作札记的良好习惯并掌握其方法技巧,是提高学习效益、加快知识积累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读书手段。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做起来也似乎慢些、苦些,但是其效果将会更好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瞬间的火花,也能燃成熊熊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