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幼儿散文教学法

时间: 如英2 学习方法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而幼儿教师该怎样教学,才能让孩子感受这种美呢?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幼儿散文教学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幼儿散文教学法一

  让话都讲不清的小班孩子来欣赏散文,体验其中的美感,的确是很有难度的。到底该如何组织这个散文欣赏活动呢?这就需要一个适合的教学模式来作为支架。而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一、根据选材,自然导入

  幼儿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而教学上的导入则是千姿百态,如情境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图式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等等,对待不同的选材,所运用的导入方法当然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也不是孤立单一的。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导入要自然,在创设的情境下,自然地带领孩子进入优美的散文世界,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思绪就被你引到了散文活动的大门口。

  如在散文活动《小水塘》中,我就是利用了散文中的主人公——小蚂蚁,就象为孩子们讲述故事一样,告诉孩子夜里下了一场小雨,一只小蚂蚁早起散步,遇到了一个小水塘,而围绕了这个小水塘发生了什么事?小水塘究竟是什么?孩子们一个个都进入了散文的情境里,非常感兴趣地要欣赏散文,于是我轻松自然的带领孩子们进入了这篇散文。

  二、教师朗诵,完整欣赏

  欣赏散文,这里我们强调了教师朗诵,为什么呢?因为让孩子们的第一遍欣赏要纯粹清楚,这就谈到了首尾效应,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于第一遍和最后一遍听到的内容印象最深刻。因此在第一遍朗诵时为了避免幼儿一开始产生错误的印象,最好还是由教师朗诵,最好也不要配乐,就是纯粹地欣赏,而且教师朗诵时最好声情并茂,富有感情,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朗诵概念。

  三、通过提问,初步了解

  这里的提问可以是以发散性问题为主,例如“你听到了什么?”“小蚂蚁早起散步时看见了什么,还遇到了谁?”“散文里都有谁?”等等,让幼儿对于散文做一个粗略的回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期间还可以出示你的教具,让幼儿在听觉体验上,再加入视觉体验,就象带领他们先在门口听见里面的声音,而后推开面前的那扇门,展现在他们眼前的豁然是散文里优美的风景。

  四、配乐欣赏,体验美感

  在幼儿已经对散文有了正确清晰的内容感知后,第二次的欣赏就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背景。你可以选用已经事先配好音乐的朗诵磁带,也可以边放背景音乐老师边自己朗诵,让幼儿通过听觉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而如何选择适合适当的背景音乐,对于整个散文欣赏活动也至关重要。除了能让孩子通过音乐体验散文的优美,而且也能通过音乐了解散文的基调。

  例如,散文《小水塘》是一篇趣味性比较强的散文,最后揭示小水塘其实是小马踩下的小脚印,让孩子觉得非常有趣,因此如果选择比较缓慢甚至抒情的背景音乐就很不搭调,于是我选择了比较轻快的配乐,使整个活动的基调一直象这篇散文一样充满了童趣。而散文《白云》虽然也富有趣味,可白云的变化多端,散文里生动优美的比喻,让我选择了优美而抒情的配乐,孩子一听就很快明白这是一篇基调缓慢的散文。

  五、细致提问,深入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幼儿已经对于这篇散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更细致的提问就可以帮助幼儿深入的理解这篇散文,解决一些这篇散文的重点或难点,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把你想要解决的东西渗透到这些问题中来。散文《小水塘》其中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幼儿愿意并且能学说小蚂蚁的话,而我在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的确让幼儿达到了这个目标。我提问:①你听到了哪些小动物了?(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图片)②小蚂蚁对它们说了一句什么话?③谁愿意来学学小蚂蚁说的话?通过问题幼儿对于小蚂蚁说过的话感知更深刻,非常愿意上来学说,并且还有幼儿能够加上自己所理解的语气和表情,情绪很投入。抓住这个契机还可以把这个环节进行升华,让幼儿个别或集体上来表演。

  同时教师要非常注重提问方面的技巧。我们讲究散文的整体美,并不是一定要完整欣赏后再提问。有的散文是几段体,有的散文有回环反复,还有的散文有悬念,这就比较适合教师边讲边听,幼儿边听边答。例如散文《花篱笆》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欣赏了两遍是远远不够理解的,于是就可以采用边讲边听,边听边答的形式来组织。

  另外,小班幼儿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有部分幼儿不能专注地倾听他人讲述。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做法就是提一个问题,听多个回答。一般简单的问题,我会请2~3名幼儿,即使重复了也是一次语言训练,信心的锻炼;稍有复杂的问题,我会多请几人,3~4名幼儿,听听他们相同或不同的回答,倾听他们对散文的感受和想法;举手的幼儿我会请,不举手的幼儿我也会请;能力强的幼儿,我挑些有难度的问题,能力弱的幼儿,我选些简单的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安排问题,促进了幼儿认真倾听,大胆举手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树立起信心,也让我得到更有价值的反馈。

  六、分段欣赏,加深理解

  这里的分段欣赏则视情况而定,短小简单的散文可不用分段欣赏,而是多几遍的完整欣赏。但是如果你认为散文里有一个地方的确很难让幼儿理解,你也可以进行分段理解。如散文《小水塘》其实很短小简单,可是最后有一个“小脚印变成小水塘”自然现象需要幼儿理解,于是我采用了分段理解。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的确要好。而象散文《花篱笆》《画房子》等篇幅较长的散文就一定需要分段理解了,散文《花篱笆》从竹篱笆到绿篱笆,从绿篱笆到花篱笆;从篱笆里的小芽芽变成大西瓜;从篱笆门不能打开到老爷爷开门请大家吃西瓜……其中蕴涵了很多需要理解的内容。

  七、再次欣赏,完整体验

  我们知道散文的意境是非常优美的,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意不散”,在初步感受,理解,表演过后,再次完整的欣赏,那种感觉和初次欣赏截然不同。它不仅能够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投入的欣赏;还能让幼儿更深刻的感受到散文的完整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这时的欣赏完全就只是欣赏,不带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疑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孩子们围坐一起,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孩子们欣赏有关散文的图书,边看图书,边听老师的配乐朗诵,感觉恬静、怡人,富有美感,远远看去就象一幅美丽的画。

  八、留下余韵,自然结束

  结尾与导入同样要求自然,一个好的开始和结尾,能让人感受到你的课和散文一样自然流畅,意境优美。但是也切忌流于形式,要知道课后的延伸活动同样很重要,有些老师在活动结尾往往会为延伸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提示和准备,如回教室朗诵给其他小朋友听,或是老师准备了一些关于散文的小图书放在区域活动中让你们边看边朗诵等等。这些“余韵”千万不可只是说说,让它流于课堂的装饰,既然是活动的一部分,就要带领孩子们去完成它,这才是才是真正的结尾活动啊。

  结语:散文教学模式只是老师上课的一个参考,模式是死的,可我们老师和孩子却是活生生的,不同的散文题材,不同的散文形式,只要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纲要》,都可以做出不同且相应的改动。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最主要是让孩子们从优美的书面表达向口语表达进行迁移与转化,如何让孩子们在欣赏散文之后,把散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迁移、转化为口头表达、日常用语中,我想这个还是需要我们老师继续努力的方向。希望这个“文学摇篮”使孩子们感到温馨亲切,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长。

  幼儿散文教学法二

  平时让大班幼儿欣赏一些短小、精悍、内容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优秀散文诗,来激发大班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求知欲,-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提高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散文诗时,老师应非常注重提问方面的技巧,主要有五点:

  1、多听少问 传统的散文欣赏往往是老三遍:第一遍欣赏,提问散文名称和主要角色内容;第二遍欣赏,提问一些具体情节;第三遍欣赏,提问“听后感”。但从实际情况看,幼儿的记忆力发展还不完善,欣赏三遍还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师的提问也多遇到障碍。因此,在欣赏和提问的安排,首先应先让幼儿多听,整体欣赏和部分欣赏交替,让幼儿在反复听的过程中体味散文无处不在的美。传统教学讲究环环紧扣,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要把作品梳理清楚,把幼儿头脑中最美好完整的形象冲淡。因而在组织欣赏时,应注意把握每一篇散文的特色、特点,每一遍欣赏后,不一定都提问,多欣赏几遍尔后提问,这样就满足了幼儿听的需要,幼儿回答时也有信心,积极性也高。

  2、边听边问  我们讲究散文的整体美,并不是一定要完整欣赏后再提问。有的散文是几段体,有的散文有回环反复,还有的散文有悬念,这就比较适合教师边讲边听,幼儿边听边答。

  (1)开头设问。如大班散文《秋天的雨》,我让幼儿欣赏前先提问:“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你还没注意,秋天的门,就悄悄地打开了。你听……”这样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欣赏,幼儿就更专注、更仔细,很快的把幼儿带入了散文的意境。

  (2)中间设问。对带有悬念的散文,可在必要的段落中停下来,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和好奇心。如散文《风在哪里》,当念到“风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停下来问幼儿:“风在哪里?”“树上、花儿上、草儿上……”幼儿们仿佛进入了画面,与散文中的风儿一起同行。

  (3)边讲边问。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就边讲边问,如散文《春雨的色彩》在朗诵到描绘小燕子的讲话、麻雀的话、黄莺的话。分别在其中插入三个大问题:①这是谁在说话?它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说的呢?播放小燕子的讲话。②这又是谁在说话?它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它又是怎么说的呢?播放麻雀的话。③又是谁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它又是怎么说的呢?播放小黄莺的话。④听了它们的话,春雨又是怎样表现的?⑤小鸟的眼睛里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色彩。你们认为它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的回答是零星的语句组合,然后我再用散文中优美的语句重复朗诵一遍,让幼儿在层层深入的欣赏中加深印象,享受优美画面,感受到散文诗中语言和文字所表现的韵味。这远比欣赏完全文再来一个全面提问要清晰,也便于幼儿回忆对比。

  又例如小班散文《花篱笆》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欣赏了两遍是远远不够理解的,比较适合教师边讲边听,幼儿边听边答。于是就可以采用边讲边听,边听边答的形式来组织。

  3、重复再问   到了大班仍有部分幼儿在欣赏散文过程中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有部分幼儿不能专注地倾听他人讲述。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做法就是提一个问题,多听几个幼儿回答。一般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请2~3名幼儿,即使重复了也是一次语言训练,信心的锻炼;稍有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多请几人,3~4名幼儿,听听他们相同或不同的回答,倾听他们对散文的感受和想法;举手的幼儿应先请他们,不举手的幼儿我们也要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些有难度的问题,能力弱的幼儿,我们选些简单的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安排问题,促进了幼儿认真倾听,大胆举手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树立起信心,也让我得到更有价值的反馈

  4、讨论设问  散文以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优秀的语言,蕴涵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倾向,为了使幼儿把握散文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我经常设计一些问题。如散文《杨树林》,作品通过描写杨树林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和带给孩子们的趣味,从而表达了幼儿热爱杨树林,爱校园的淳朴挚热之情。教学时我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杨树林吗?为什么?你觉得杨树林怎样?幼儿们便纷纷发言,感情至深,觉得杨树林非常有趣,杨树林像位魔术师,变化无常,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春天的杨树林花可以玩耍,夏天可以在树荫下游戏,秋天采集着金黄的树叶,冬天可以在杨树林里打雪仗。如散文《蒲公英》,作品描写了蒲公英花朵凋谢后轻盈地飞扬在空中的美丽情景和带给孩子们的趣味,从而表达了幼儿喜欢蒲公英的情感。教学时我组织幼儿讨论:你为什么喜欢蒲公英?幼儿们都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觉得蒲公英的黄色花朵漂亮,它的花朵凋谢后花托上会结出雪白的绒毛似的球,风一吹,绒毛会在天空飞扬,像雪花一样轻盈,给孩子们带来乐趣。通过这样的提问讨论,使幼儿体会感受到了散文里跳荡着的明快开朗且活泼有趣的情感基调,把握了这篇散文要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5、创编提问   当欣赏散文的教学活动结束时,我们往往会引导幼儿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进而扩展想象和讲述。如散文《云彩和风儿》,教学活动结束时,我启发幼儿:“天上除了云彩和风儿还有什么你也觉得有趣,给你带来欢乐呢?请你也来编一段。”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是可以编出了云彩和太阳、云彩和月亮、云彩和星星等段落,个个编得非常认真,把天上云彩和太阳、云彩和月亮、云彩和星星等的景色和给幼儿带来的欢乐画面形象地勾勒出来了。如散文《我多想》,活动结束时我启发幼儿学习用“我多想……送给……让……”的句式来仿编散文,幼儿们都编得非常出色。如“我多想摘到天上的星星,送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让整个世界变亮。”“我多想睡在荷花上做一个美梦,送给我的妈妈,能让她欣赏到动听的歌。”通过提问创编,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散文诗的结构句式,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6、分段欣赏,加深理解

  这里的分段欣赏则视情况而定,短小简单的散文可不用分段欣赏,而是多几遍的完整欣赏。但是如果你认为散文里有一个地方的确很难让幼儿理解,你也可以进行分段理解。

  如散文《小水塘》其实很短小简单,可是最后有一个“小脚印变成小水塘”自然现象需要幼儿理解,于是我采用了分段理解。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的确要好。而象散文《花篱笆》《画房子》等篇幅较长的散文就一定需要分段理解了,散文《花篱笆》从竹篱笆到绿篱笆,从绿篱笆到花篱笆;从篱笆里的小芽芽变成大西瓜;从篱笆门不能打开到老爷爷开门请大家吃西瓜……其中蕴涵了很多需要理解的内容。

  7、教幼儿朗诵作品。 幼儿朗诵完全模仿教师,所以教师的范诵一定要准确生动。在教幼儿朗诵睦要讲清重音、停顿等,对重点词句、难理解的词句、难发的音要反复教学,及时纠正幼儿朗诵中的错误,提高幼儿的朗诵水平。

  8、再现作品。这一环节可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再次欣赏,完整体验。要求幼儿可以闭眼倾听作品,边欣赏边想象作品内容。 我们知道散文的意境是非常优美的,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意不散”,在初步感受,理解,表演过后,再次完整的欣赏,那种感觉和初次欣赏截然不同。它不仅能够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投入的欣赏;还能让幼儿更深刻的感受到散文的完整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这时的欣赏完全就只是欣赏,不带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疑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孩子们围坐一起,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孩子们欣赏有关散文的图书,边看图书,边听老师的配乐朗诵,感觉恬静、怡人,富有美感,远远看去就象一幅美丽的画。

  第二步:留下余韵,自然结束。以其它形式再现作品,如绘画、表演等。绘画适宜散文、诗歌,表演适宜童话、故事等。再现作品应鼓励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

  结尾与导入同样要求自然,一个好的开始和结尾,能让人感受到你的课和散文一样自然流畅,意境优美。但是也切忌流于形式,要知道课后的延伸活动同样很重要,有些老师在活动结尾往往会为延伸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提示和准备,如回教室朗诵给其他小朋友听,或是老师准备了一些关于散文的小图书放在区域活动中让你们边看边朗诵等等。这些“余韵”千万不可只是说说,让它流于课堂的装饰,既然是活动的一部分,就要带领孩子们去完成它,这才是才是真正的结尾活动啊。

  散文教学模式只是老师上课的一个参考,模式是死的,可我们老师和孩子却是活生生的,不同的散文题材,不同的散文形式,只要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纲要》,都可以做出不同且相应的改动。

  幼儿散文教学法三

  摘要目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中也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如何改进这种现象呢?本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1)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2)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3)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4)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5)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在这个五步曲中,强调了散文教学活动要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

  关键词幼儿散文学习方法教学

  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幼儿散文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是指的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出现了5个新词汇,其中有一个词语“雨露”,我们就放到了早晨来园后教师有意的带孩子观察树叶上的露水,解释阳光雨露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在课堂中又讲不清楚。这样不仅化解了散文学习的难度,也便于让幼儿理解散文。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2个关键词:“胆怯”“勇敢”,让幼儿来交流、模仿自己对这2个词的理解,最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芽会从胆怯的小姑娘变成勇敢的小女孩呢?”每个孩子生活经验不同,你一句我一句,通过相互交流很快就理解了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是阳光、春风、雨露帮助芽勇敢长大。

  这里还强调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因为散文中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描述,我们一定要放宽要求,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用动作,用比喻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意思接近,不可强求统一。例如:刚才提到交流“胆怯”一词,一个女孩就做出一个胆怯的表情,非常容易意会。因此,宽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释放孩子的紧张心理,让孩子放松的表达,更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雪花》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高山、房顶、大地”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高山、房顶、大地的角色,随着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的跟诵。又如: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分别表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

  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我们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等,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例如:中班的散文《芽》,整个散文优美,词句精练,并且有角色的互动,适合让幼儿感受欣赏,就不适合幼儿创编,教师不能强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增加这个环节,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创编内容是否简单。是否是幼儿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够做到的,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直观的,因此教师选用的创编点应该是简单的,由简单入手,适当累加,便于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迁移,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例如:散文诗《绿色的眼镜》,《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等,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通过自己简单的迁移就可以达成,容易获得满足。

  最后,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但如果原有的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只能起到形式主义的反作用。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熟悉样本的基础上,帮助拓展,展开创编环节。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2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莉娅.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幼儿园指导纲要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幼儿散文教学实践责任编辑:飞雪

2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