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文言文学习方法 伯牙绝弦

时间: 如英2 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学生谈学习方法。老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

  1、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朗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5、生齐读,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流畅。

  三、理解课文

  (一)我合作,我快乐。

  1、合作学习,弄懂课文的意思。

  2、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一听。

  学法指导:

  1、借助课后的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不能生搬硬套,要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重点强调,一词多义: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鼓、洋”的意思。

  (二)细学课文

  1、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你认为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理解此句。怎样读出江河的宽广(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在文中找)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5、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是啊,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赞——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6、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

  7、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总结全文

  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朋友,但能遇到真正的知心朋友是少之又少。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暗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可见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五、课外拓展

  伯牙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痛读最后一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文言文学习方法二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文言文学习方法三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能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钟子期不仅懂得伯牙的琴声,也懂得伯牙的心声,感受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对“知音”有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高山流水》古琴曲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揭示课题

  教师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鼓琴画面自然引入新课,指导学生读准“弦”的读音。

  2.初步解题

  指导学生理解“绝”“弦”理解课题的字面意思。

  3.质疑课题。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1)伯牙是谁?(2)伯牙为谁而绝弦?(3)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的琴声与奥运会开幕式鼓琴画面相融合,氛围的营造二合一,古琴、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理解、质疑课题,让学生对这个动人的故事产生学习兴趣。在解题时渗透古文学习方法,意在凸显语文的文化味道。】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听读,引导学生在听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模仿读,读中初步感受阅读这篇文言文的节奏。

  3.默读,要求学生先默读,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对词句的理解。

  4.交流词句意思。

  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1)字同意不同:“善”字。 (2)义同字不同:曰、谓;志、念。(3)同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

  5.练读,根据理解读出节奏。

  6.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古人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必显。因此,教学中运用“以读代讲”法,突出教学的层次和关系。这一环节教学层次很清晰,步步为营,读懂意思。首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在默读中根据学习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了解 “结缘”。

  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了解伯牙和子期是因一把古琴而结缘。

  2.品读“相聚”。

  (1)请学生在文中画出能具体体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语句?

  (2)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

  ①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景。

  ②引导学生了解伯牙弹琴很投入,心里想着高山、流水。

  ③引导学生体会子期听得入神,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感受子期对伯牙赞赏。

  ④子期是在赞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子期听懂了“琴声”,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

  (3)由琴声到心声。

  ①子期只是在赞伯牙的琴技吗?

  ②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子期还在赞伯牙的志向,情怀。

  3.理解知音。

  (1)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抓住“必得之”,懂得什么是真知音。

  (2)拓展练习。

  当伯牙志在杨柳,子期就会赞叹——

  当伯牙志在明月,子期就会赞叹——

  当伯牙志在白雪,子期就会赞叹——

  当伯牙志在春雨。子期就会赞叹——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伯牙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4.诵读悟情。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的千古佳句。读出知音相聚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次理解,以达到读懂知音。首先找出“知音”这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再围绕这个词语理解由琴声到心声再到情怀的感情升华。环环相扣,品读、感悟、想象画面、拓展练习等方法运用,“读”、“品”交融,“文”、“言”兼得。】

  四、悟读“痛”—— 摔破瑶琴凤尾寒

  1.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那样永远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一年之后的中秋节,伯牙手抚爱琴,乘着一叶扁舟而来,心中充满了期待。然而,伯牙在江边的船上苦苦等候了一夜,等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身亡的噩耗。

  齐读最后一句。

  2.找出相关词语,感受伯牙心情。

  3.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出示挽歌,升华情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5.是啊,纵有千种风情,万种思绪更是与何人说呢?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时候,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对他说——(生读),当他志在流水的时候,再也没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对他说(生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解读文本,换位思考,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挽歌,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回读,升华了“痛”的意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1.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成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我希望你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去见证一份人生的美好,去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文,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试着背诵一下这篇文言文。

  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2.让我们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里,在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中感动、铭记、追寻……

  【设计意图:本着“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我对于“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也到如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

  【教学反思】

  选择《伯牙绝弦》这一课,是被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所打动;选择这篇文言文,也是想挑战自己。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很多,如何突破难点,使学生学会、会学文言文,并且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喜欢文言文,喜欢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小学生学习古文,重在积累——积累词汇、精彩的句子、诗文,在积累中学习汉语的腔、调、韵,在积累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初中学习打基础。而要实现这一切,诵读文言文是必经之路。

  通过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我也思索了有关小学古文的教学方法及诵读理解的一些方法。

  文言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自己能借助课后译文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重点词语、古今词义演变大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外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比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这句话现在的小学生从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早就学会了,而且相互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够正确使用。“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如果以文言文的直译方法,“善哉”在《伯牙绝弦》中一般可理解为“太好了!”、“太妙了!”、“妙极了!”等等。但现在却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加广义的表达,比如“太棒了!”、“太了不起了!”、“太厉害了!”等等。这样的解释甚至更能够符合小学生现在的语言习惯。

  对于“知音”的理解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次理解,以达到读懂知音。首先找出“知音”这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再围绕这个词语理解由琴声到心声再到情怀的感情升华。环环相扣,品读、感悟、想象画面、拓展练习等方法运用,“读”、“品”交融,“文”、“言”兼得。

  学习文言文应该立足于诵读,通过诵读达到知其义,明其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指导诵读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为了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从而喜欢并主动地诵读,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诵读情景,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范读、创设情境地自读、感悟读(要抑扬顿挫、要注意断句停顿)、学生分角色读、利用插图想象读、配古典乐曲读等方法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入情入境地吟诵,激发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学中运用“以读代讲”法,通过导读、练读、品读、悟读、诵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感悟、表达。此外,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还利用“情境感悟”法,利用图片、音乐、语言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深入体会。

3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