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谎言赵春亮阅读答案
《父亲的谎言》赵春亮 原文阅读
“今晚不出去了吧?”父亲问。我从父亲的问话中听出了隐隐约约的期许与恳求,心里霎时涌上一丝愧疚。说是回家陪父亲过年,可春节里总有推不掉的酒局、玩不完的牌局,真正了无杂念地陪父亲说话的时间却很少。我赶紧摇摇头,说:“嗯,不出去。”
我伸手给父亲递过去一支香烟,父亲晃晃手中的旱烟:“不用,我还是抽这个——来劲!”我点着烟,在父亲对面坐下,任由香烟忽明忽灭,一时却无话。
“明天就走?”父亲在鞋帮上磕了磕烟袋锅,开口问。
“嗯,该上班了。”我说,“你也收拾一下,跟我们一起走?”
父亲瞥了我一眼,低下头,竟然有些慌乱,装了一锅烟叶,用火机啪地一声点着,狠狠吸了一口,缓缓吐出一口浓烟,却不再说话。
我似乎感觉出父亲欲言又止的异常,心里暗暗咯噔了一下,再次把询问的目光投向父亲。
在城里扎稳脚跟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年迈的父亲接到城里,跟我们一起生活,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不再孤独地生活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到城里享受儿 子能够给予的幸福生活。然而父亲很倔,他舍不下他辛辛苦苦建造的老家三家瓦房,舍不下他那几亩精心侍弄的薄田、舍不下淳朴的乡亲和乡音……为此,我多次婉 言劝说父亲,可父亲总是用斩钉截铁的“不”将我精心准备的说辞反击的支离破碎。
好在春节前,我和妻子轮番劝说,父亲终于勉强同意了。整个春节,我们全家像是完成了一桩很大的心愿,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年,就等着春节过完,父亲随我们去城里享福。
莫非父亲变卦了?我不敢想,也不敢追问,我怕父亲真的再次对我说“不”。
等父亲抽够了烟,将那杆陪伴他多年的旱烟袋轻轻放在茶几上时,我赶紧装作轻松地问:“怎么了?还想在老家多呆几天?”
父亲调整了一下坐姿,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今天就咱爷俩儿,我也不瞒你,城里,我不去了。”
哗啦,我似乎听到一声脆响,憧憬已久的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美好愿望像一件晶莹剔透的玉器再次被父亲一个“不”字给撞碎了。“爹,说好了的事您怎么能反悔呢?”我不由地有些失望,还有一丝嗔怪。
父亲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顿时手足无措起来,站起身来,一双粗糙的大手挫得哗哗直响。“不是反悔,是我压根儿就不想去。”父亲说。
“您可是年前答应我们的呀!”
“是我骗你们的。”父亲说,“辛苦工作了一年,回来陪我过年,我不假装答应你们,你们能高高兴兴过年吗?”
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为了让我过个舒心的年,一生正直、言出必行的父亲竟然违心撒了个谎。
父亲看出了我的失落,又重新坐下,说:“我知道你们孝顺,想让我去城里享福,但我在这个山村活了大半辈子,每天都能看到熟悉的山坡和乡亲,忙时种种 地,闲时溜溜弯,还能不时去你爷爷奶奶的坟头看看,陪陪他们。”父亲又说: “再说,你们在城里工作,我去了你们就得照顾我,也是累赘,等我爬不动的时候,还能没有去城里麻烦你们的时候?”
我眼眶发热,我知道,父亲迟迟不肯进城,不仅仅是故土难舍,更多的是不愿给我们添麻烦,让我们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安心工作啊。
第二天,我和妻儿回城,父亲坚持蹒跚走了好远,送我们上车。透过车窗,我看见父亲静静伫立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挥着手,笑得神定气闲,一脸安详。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为爱,为父亲的谎言。
《父亲的谎言》阅读习题及答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本想回家好好陪父亲过年,可春节里总有推不掉的酒局、玩不完的牌局。因此,在这回城的前一个晚上,父亲很希望我能不出门,留在家里跟他说说话。
B 在城里扎稳脚跟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年迈的父亲接到城里,然而父亲由于舍不得家乡的风土人情,所以不愿跟我进城。
C 我多次婉言劝说父亲,可父亲总是用斩钉截铁的“不”将我精心准备的说辞反击得支离破碎,说明父亲平常在家里做事情是比较专断的。
D 小说主要通过父亲的语言、细微的动作、传神的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塑造父亲的形象,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E 小说中的“我”在与父亲的交谈中,心情经历了由愧疚到失望到嗔怪到感动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我”对父亲认识不断地加深的过程。
答案:E(3分)A(2分)B(1分)
B项舍不得家乡的风土人情不是父亲不愿进城的主要原因;C项说父亲专断错误;D项小说没有对父亲的心理描写。
2. 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要点:①吃苦耐劳;②有责任心;③充满父爱,做事为儿女考虑。(有其他说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3.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了雪花,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更加完整;②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渲染凄凉的氛围。③父亲的人格也有如那纯洁的雪花般,真诚善良不带任何杂质。④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4. 有人认为本文是写父亲对子女的爱,以“父亲的爱”为题会更合理,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8分)
参考示例: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以“父亲的谎言”为题更合理。
理由: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父亲的谎言”是小说矛盾冲突的结合点,也是“我”对父亲有进一步认识的转折点;③通过“父亲的谎言”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④ “父亲的谎言”也反映出了小说对新时期孝道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