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埃尔之夜阅读答案
《诺埃尔之夜》阅读材料
“请进,请进!”她说,“你做了这个件善事之后,应该喝杯酒暖和暖和身子,如果这不耽误您的时间的话……”“一点儿也不,”他安慰她说,“今晚,我没有约会。再说,我觉得您和蔼可亲,我喜欢您室内的陈设。这些书籍、绘画、家具,预示着我们的相逢会有一个美好的开端,很高兴认识您。”“那么,”她提议说,“如果这是真话,那我们就进一步作个自我介绍,好吗?您先给我说说您自己:您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新闻记者就是这样发问的。”
法比安舒舒服服地坐在一把褐色的皮扶手椅里,和谐的氛围加上主人的悉心倾听,使他恢复了自信,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又告诉她,他正在寻找一位贴心的伴侣——已到35岁的他,感情上还没有一个寄托。
说到这里,他尴尬地停下来,沉思了一阵子,接下来微微一笑,向女主人提问:“我很出色,是吧?”他自嘲地说:“我和盘托出了,却连您的名字都不知道。我想,对生活中萍水相逢的人,您一定不会吝啬吧?”
“您称呼我诺埃尔就行,”老太太说,“在年底的这几天,这名字很恰当(诺埃尔这名字的意思是圣诞节)。谈正题吧,既然您和我在一起不觉得索然无味,咱们就边吃边聊,您觉得怎样?”说话时,她的两手微微发抖。法比安在想,可能是上了年纪的缘故,要不然就是害怕遭到拒绝。因此,他特别想讨她喜欢,希望陪她多待一两个钟头,于是他表现出兴致勃勃、关怀备至的样子,心想:“这次萍水相逢没准儿会产生真挚的友谊。”
法比安说道:“嗨,诺埃尔,您猜得出我经受不住这样诱人的提议,我能帮您点什么小忙吗?”
“谢谢,用不着,有给您解释的工夫……我早就做得了。喏,这儿有杂志可以看,也有喝的,给我一刻钟的时间,一切就都就绪了。一会儿见。”
诺埃尔愉快的消失了,这说明她多么心满意足。
二十来分钟匆匆逝去,当诺埃尔从一扇刚刚开启的门后叫他过去时,他几乎惊吓得跳起来:在一张准备好菜肴的椭圆形小桌边,坐着一位很招人怜爱的年轻女士。
法比安愣怔得张口结舌,就在这时,这位女士忙起身,指着她对面的椅子请他坐,开始微笑着为他揭开这个秘密:“法比安,请坐下……不,我不是诺埃尔女士,更不是变化人身的仙女,只是一个刚出道的女演员,要为圣诞夜的慈善盛会精心打造一个老妇人的角色。在黄昏之际,我想检验一下我的化装术及表演技艺。您殷勤地中了我设下的圈套。您很讨我喜欢……我也是孤身一人,因此,现在只有您和我共度这天赐的圣诞良宵之夜……”
《诺埃尔之夜》阅读题目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法比安内心的痛苦与凄凉,与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老太太的眼里闪过的一丝狡黠、惊奇的光芒,为文章结局道出她是年轻的女士而非老太太埋下了伏笔。
C. “她的两手微微发抖”,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太太上了年纪的特点,作者主要借此表明这位女士是个演技特别出色的女演员。
D.法比安从一开始就怀疑老太太,所以他总是在犹豫不决,他有意奉承着老太太,故意夸她家里的陈设。
E.本文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
⑵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法比安这一人物形象。(6分)
⑶文章结局既出人意料,又让人感到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请举例分析。(6分)
⑷法比安凭借什么取得了女演员的信任?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对此作以探究。(8分)
《诺埃尔之夜》阅读答案
⑴(5分)C D(C老太太“两手微微发抖”,并不是表现她年纪大了,那是法比安的想法,实际上是女演员内心激动地表现;D法比安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怀疑”,也没有“有意奉承着老太太,故意夸她家里的陈设”)(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⑵(6分)①法比安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如他在自己感情受挫的情况下,还主动地帮助、护送一个老太太回家,这足以说明法比安极富有爱心;②法比安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他在接受了老太太的邀请后的一番安慰老太太的话, “我觉得您和蔼可亲,我喜欢您室内的陈设。这些书籍、绘画、家具,预示着我们的相逢会有一个美好的开端……”,表现了法比安善解人意的一面。(每点3分,概括1分,举例2分)
⑶(6分)因为作者在前面巧妙地作了暗示,埋下了伏笔:①初次见面时,老太太“眼里闪过一丝狡黠、惊奇的光芒”;②老太太有一个奇怪的名字——诺埃尔,而且她说“在年底的这几天,这名字很恰当”;③说话时,老太太的两手微微发抖;④老太太行动不便却说能在一刻钟的时间准备好晚餐,并告诉法比安有解释的功夫。(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⑷(8分)①取得信任的原因:a热情地帮助了她;b对她没有戒心,以诚相待;c对她关怀备至;d说话风趣幽默。(4分,每点1分)
②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是为了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来自于相互之间的关爱及坦诚相待。(道理2分,结合文意分析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看了“诺埃尔之夜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