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布法则阅读答案
《赫布法则》文章阅读: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失明,她的优美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广为传颂。可你是否想过,如果终生活在黑暗中的海伦,有一天能睁开眼睛,是否真能看到老师友善的面孔,真能欣赏自然的奇景?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残酷的回答:不能。
我们的大脑中数以万亿计的神经细胞彼此相连,形成难以想象的复杂网络,而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效率大不相同。1949年,心理学家赫布提出,在早期发育中,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有很大的可塑性。两个神经细胞交流越多,它们连接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一理论后来被简化为著名的“赫布法则”。赫布还肯定了经历在神经网络发育中的重要性,把它理论化并上升到细胞水平,成为解释经历与神经发育的经典模型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做了一系列在视觉发育领域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些早期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大脑“纹状皮层”的区域里,不同的神经细胞会分别对双眼接收的视觉信号产生反应。为了研究视觉经历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将初生小猫一只眼睛的眼睑缝合数周后拆线。结果发现,与未被缝合过的眼睛相比,重见光明的眼睛接收到光信号的时候,只有寥寥无几的纹状皮层细胞作出响应。接下来,科学家们在小猫发育的不同阶段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发现,如果在小猫出生后4至8周之间缝合,两眼之间的差别最为显著。过了这一时期,缝合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他们就此提出“关键期”的说法。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对外界刺激或早期经验格外敏感的关键时期在神经发育中比比皆是,视觉、听觉及语言习得中都有它的影子。
进入21世纪,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可以直接对大脑活动进行观测,不需要再像前人那样开颅后才能研究神经网络的活动,这就给予脑科学研究极大的便利。此时,研究者注意到一位名叫迈克的美国男子。他3岁时因事故双目失明,直到46岁那年才重新获得视力。手术后,迈克出现了视觉缺陷——无法识别复杂的物体,尤其无法识别人脸。研究者通过脑功能成像发现,正常人大脑中一块叫做“梭状回”的区域在对人脸进行识别时活性大增,可是迈克看到人脸时,这片脑区却几乎完全沉默。
原来,迈克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就丧失了绝大部分的视力,主管某些重要视觉功能的神经元之间只有非常有限的交流机会,很难形成有效的连接。因此,哪怕复明后的视网膜能正常接受光信号,未经发育完全的视觉神经系统却完全不具备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当大量的视觉信息涌入双眼,大脑就会不知所措,那个在黑暗年代中虽有缺憾却一切正常的世界,此刻却彻底颠倒错乱了。因此复明多年后,迈克仍然无法真正“看清”妻子的脸庞。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有些机会一旦丢失,就可能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赫布法则》阅读题: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赫布法则”是说两个神经细胞交流越多,连接效率越高,同时肯定了神经网络发育中经历的重要。
B.在大脑“纹状皮层”的区域里,不同的神经细胞在双眼接收到视觉信号后会一一做出反应。
C.所谓“关键期”是指动物出生后4至8周之间神经发育对外界刺激或早期经验格外敏感的时期。
D.进入21世纪,研究者通过对大脑活动的直接观测,发现“梭状回”能够对复杂的物体进行识别。
15.根据文意回答,为什么说假如海伦·凯勒有一天能睁开眼睛,却不能看到老师友善的面孔?(5分)
《赫布法则》阅读题答案:
14.B(3分)
15.(5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
①海伦·凯勒错过了视觉发育的关键期,1分。②某些主管重要视觉功能的神经元很难形成有效的连接,1分。③未经发育完全的视觉神经系统完全不具备处理所接收光信号的能力,1分。④所以导致大脑依据已有经验无法识别处理复杂的视觉信息,无法识别人脸,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