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阅读答案

时间: 子文2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阅读材料

  农业区与游牧区交易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并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大量牲畜的输入,大大改善了中原地区各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力,便利了商业运输,亦有利于军事机动力量的加强。中原农业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游牧区,满足了游牧民族吃饭、穿衣的需要,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游牧区促进了游牧区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64年,汉宣帝派大将辛武贤率大军在敦煌白龙堆之间穿卑鞭侯井、开渠屯田,这种卑鞭侯井就是后来新疆的坎儿井。考古发现,新疆有许多汉代灌溉工程的遗址,在沙雅发现的二百里长的汉代古渠,至今被当地人称作汉人渠。

  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族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交往,以及在两千余年封建时代的战与和、分裂与统一、同化与融合等,几乎都与有无相通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互补有关。这种民族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这种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正是把各个民族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由此而使得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作者罗予昆,节选自《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红旗出版社,略有删改)

  《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阅读题目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各民族的经济结构不同,发展不平衡,各自需要不断扩大相互的经济往来,促进物资交换,发生互通有无的各种联系。

  B.游牧民族为了获取谷物、布帛等,经济上有时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而农业民族因牲畜的输入,也改善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条件。

  C.游牧区因与农业区交易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满足了游牧民族吃饭、穿衣的需要,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族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交往和两千余年封建时代的同化与融合等,几乎都与有无相通的经济联系、互补有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主要居黄河、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主要居东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之间大分散、小聚居。

  B.我国北方因高原、丘陵、大漠、森林等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借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存,逐步融合为生产方式、习俗相近的游牧民族。

  C.因为中原不愿满足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要求,贸易方式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诉诸武力的掠夺构成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

  D.游牧民族的许多牲畜输入到中原地带,提高了中原地区各民族农民的生产力,便利了商业运输,军事机动力量也加强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自然分工,加之地理上的互相联结和交错杂居,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B.周武王用武力把南下的戎夷迫至泾、洛之北,让他们每年纳贡,但又赏赐他们谷物和布帛的事例说明了中原农业民族是如何对待周边民族的。

  C.在敦煌白龙堆之间穿卑鞭侯井、开渠屯田,沙雅发现二百里长的汉代古渠,这些说明了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D.中国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使得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者认为经济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阅读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中所表述的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的内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他们在经济上不得不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不得不”是“只得、必须”的意思,题干中说成“有时”便将概念的内涵弄错了。

  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为中原不愿满足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要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文只是说“这种因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抄掠行为,构成了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并未涉及“中原不愿满足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要求”,这只是游牧民族单边追求经济利益扩大化的结果。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这些说明了纷繁复杂的矛盾纷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前面的事例,是说明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游牧区促进了游牧区生产力的发展”的观点。这是犯了任意嫁接的错误,它将最后一段内容中的观点随意嫁接到前面论证的内容之中。


  看了“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阅读答案”

6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