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画的关系阅读答案
《书与画的关系》阅读材料
④书与画,以艺术品种说,虽然殊途,但从审美欣赏的角度看,却有共同之处。一幅画供人欣赏,一幅字也无二致。我曾误认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不擅长写字的人必然只爱画不爱字,结果并不然。一幅好字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画。书法直到今天还在受国人爱好,必有它的特殊因素。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并不使用这种文字的兄弟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们注意。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⑤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书法艺术所以能起如此作用,能有如此影响的原因,把这个“因”和画类同样的“因”相比才能得出它们的真正关系。这种“因”是两者关系的内核,它深于、广于工具、点划、形象、风格等等外露的因素。所以我想与其说“书画同源”,不如说“书画同核”,似乎更能概括它们的关系。
⑥有人说,这个“核”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甚至应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形成的。现在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索。一、民族的习惯和工具:许多人长久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由于种种条件,使他们使用共同的工具;二、共同的好恶:无论是先天生理的或后天习染的,在交通不便时,久而蕴成共同心理、情调以至共同的好恶,进而成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教育内容;三、共同表现方法:用某种语辞表达某些事物、情感,成为共同语言。用共同办法来表现某些形象,成为共同的艺术手法;四、共同的传统:以上各种习惯,日久成为共同的各方面的传统;五、以上这一切,合成了一种“信号”,它足以使人看到甲联想乙,如“对竹思鹤”,同时它又能支配生活和影响艺术创作。合乎这个信号的即被认为谐调,否则即被认为不谐调。
⑦所以我以为如果问诗书画的共同“内核”是什么,是否可以说即是这种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成的“信号”。一切好恶的标准,表现的手法,敏感而易融的联想,相对稳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传统,在本民族以外的人,可能原来无此感觉。但这些“信号”是经久提炼而成的,它的感染力也绝不永久限于本土,它也会感染别人,或与别的信号相结合,而成新的文化艺术品种。
⑧当这个信号与另一民族的信号相遇而有所比较时,又会发现彼此的不足或多余。所谓不足、多余的范围,从广大到细微,从抽象到具体,并非片言可尽。姑从缩小范围的诗画题材和内容来看,如把某些诗歌中常用的词汇、所反映的生活,加以统计,它的雷同重复的程度,会使人吃惊甚至发笑。某些时代某些诗人、画家总有爱咏、爱画的某些事物,又常爱那样去咏、那样去画。彼此影响,互相补充,也常出现新的风格流派。
⑨这种彼此影响,互成增减的结果,当然各自有所变化,但在变化中又必然都带有其固有的传统特征。那些特征,也可算作“信号”中的组成部份。它往往顽强地表现着,即使接受了乙方条件的甲方,还常能使人看出它是甲而不是乙。
⑩再总括来说,前文所谓的“核”,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上的一种“信号”。
(选自《启功全集》第三卷《论诗书画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略有改动)
《书与画的关系》阅读题目
1.解释第①段加点词“马蜂窝”在文中的意思。(2分)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书画同源”的含义。(3分)
3. 第⑥段说“信号”能“由甲联想乙”,如“对竹思鹤”,下列与此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望梅止渴 B.饮水思源 C.见鞍思马 D.见花思蝶
4.概括上文内容要点,填入第⑩段空缺。(2分)
5.依据全文内容,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按神话说,人类同出于亚当、夏娃,源相同了。
②可见“当流说流”是现实的态度。
③因此,源不等于流,也无法代替流。
④但同“源”之后,当前的“流”还同不同呢?
⑤为什么后世还有国与国的争端,为什么还有种族的差别,为什么还要语言的翻译呢?
A.①⑤②③④ B.④①⑤②③ C.①⑤③②④ D.④①③②⑤
6.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4分)
《书与画的关系》阅读答案
1.比喻可能引发争论的书画关系。
2.(1)共同的工具和共同的表现手法:写字和作画都用毛笔,某些书家的画与字笔划调子相同;(2)书与画在人的审美欣赏上有共同之处。
3.D
4.共同工具、共同好恶、共同方法、共同传统所合成的
5.B
6.(1)引出诗画关系话题。(2)展开讨论:作者认为“书画同源”不如“书画同核”概括得准确;“核”是一种共同“信号”;(3)结论:书画相互影响却各自独立。
看了“书与画的关系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