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义仓》阅读理解答案
曾巩《义仓》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
曾巩
夫义仓者不兴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不起于两汉之时也,盖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其道以振乏为本,以恤民为先,以博施为法,以乐输为率,以众赖为便,以义和为名。各于其社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设其官守,严其戒令。丰岁则劝课而输之,凶年则发彻而散之。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无转沟殒壑之苦。以言其济施,则仁之厚者也;以言其输入,则义之广者也;以言其取与,则和之至者也。其在隋则长孙倡而始之,其在唐则戴胄举而行之,文帝从长孙之计,于是民俗以安,国费以省,邦储以厚,而卒能成大业之治焉。及太宗从戴胄之言,于是和气以洽,仁风以畅,王业以固,而卒能成贞观之风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弗以为博施之本,而为军国之费;弗以乐输之赋,而为征取之科。自是之后,名存而实废矣。由此观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者,其义仓之谓乎!
国家五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兹有年矣。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配敛之科不为不节也,赈恤之政不为不行也,敞滥之源不为不究也。然比岁以来,急于边费,以征以取,浸暴于常。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约租之多寡而增其数,计入之丰约而定其籍,年丰则有以取之,民饥则无与振之,故曰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荒弭灾、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节选自《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卷十)
【注】①长孙:长孙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被征拜为度支尚书(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上书建义仓以备凶年,被采纳。②大业:隋朝年号。③天皇;即唐高宗。④掊:pōu,聚敛;搜括。
曾巩《义仓》文言文阅读题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兹有年矣 兹:现在
B.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 中:中意
C.则恤灾弭患 弭:消除
D.以为征取之术 术:手段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道以振乏为本 则思知足以自戒
B.浸暴于常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C.名存而实废矣 木遭之而叶脱
D.其义仓之谓乎 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建立义仓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议论有关义仓的问题,其旨在于抨击时弊。
B.建义仓本为农民丰年储存粮食,荒年用以救灾,是利国利民的善举。但到宋时,贪官利用义仓制度向百姓聚敛,“义仓”已名存实亡。
C.作者在文中无情地抨击了宋代官吏借“义仓”之名,行盘剥农民、谀上肥私之实,致使义仓不仅名存实亡,而且成了农民的一大祸害。
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对待义仓,义仓今昔的实质性变化,两两对照,一一剖析,脉络清晰,深刻有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又 有 聚 敛 之 臣 贪 残 之 吏 剥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窃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而 为当 今 敛 民 之 调者 累 累 皆 是 则 义 仓 者 亦 其 一 端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
(2)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3分)
曾巩《义仓》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16.B(中;适合。)
17.D(都是语气副词,大概。A.介词,把/连词,用来。B.介词,比/介词,对。C.表转折的连词/表顺承的连词。)
18.B(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就开始遭到破坏了,而非宋时。)
19.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画对两处得1分)
20.(1)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
(2)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
曾巩《义仓》文言文参考译文
世上那些谈论治国之道和法规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主张以夏、商、周三代以至更远的尧、舜,当作取法的根本,而把两汉、隋唐看得无足轻重。然而三代、尧舜的办法不一定在今天都适合,两汉隋唐的措施,在今天也不一定都无成效。所以善于谈论治国之道的人,不在于他能搬出远古如何如何而发高论,而在于它的意见得当就行了;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
就以义仓而论,它不出现在尧舜时代,不创建于夏、商、周君王之手,而创始于隋,盛行于唐朝。义仓的原则是以赈济贫困为根本,以救助民众为首要任务,以广泛的援助为方法,以乐意交粮为准绳,以群众依赖为便利。各自在他们的家乡建立起仓库,各让所属的群众交纳自家的余粮。并设置管理义仓的官员,严格义仓的条令,丰收年便鼓励大家交纳粮食,灾荒年便取出发放给大家。这样,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对朝廷来说,则有救济贫穷、抚恤饥荒的德政,对百姓来说,则无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痛苦。在隋代则因长孙平的倡议而开始兴办义仓,在唐代则有戴胄将它推行开来,于是百姓生活赖以安定,国家开支得以减省,地方储备得以充足,而终于能够形成大业年间国富民强的政治局面。到唐太宗听从戴胄恢复义仓的建议,而终于形成贞观年间的太平盛况。后来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成了向百姓强行征收的项目。从这以后,义仓名存实亡了。由此看来,前代用作赈救百姓的措施,而后代变成掠夺百姓的手段;英明之主用以实现国家的治平,而昏庸之君却用它来扰乱天下,大概就是说的义仓这类事吧!
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现在已有许多年了。向百姓征调的租赋不能说不适中,征敛的名目不能说没有减少,救济贫困的政策不能说没有实行,造成各种弊病的根源不能说没有查究。然而连年以来,急于筹措守边的军费,向百姓又征收又索取,逐渐比平常厉害。而且又有那么一批善于搜刮的臣子,贪婪残暴的官吏,剥削百姓以讨好上司,夺取私物以充当公用,往往盗用前代赈救百姓的方法,而作为如今向百姓横征暴敛的名目,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而义仓也就是其中的一件。从前所说的义仓,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对百姓实施行救济;如今所谓的义仓,是以“义”为名而务求向百姓搜刮。从前的义仓,是极力使百姓安定;现今的义仓,是极力向百姓聚敛。从前的义仓,是将仓建在乡里,让大家储粮,年成好则取之于民,民众饥荒又发给他们,不下命令而百姓听从,不须督促而百姓踊跃参加,所以说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实行救济。今日的“义仓”,则是仅有“仓”的名号而并无义仓的制度,有“义仓”的名目而没有义仓的实际作用。如果真能够恢复隋唐的方法而修建起仓库,探求隋唐设义仓的原意而施行恩义,那么救济饥荒,消除灾害,安定百姓,淳厚风俗,没有比建义仓更重要的了。假如不能这样而空设个“义仓”的虚名,以之作为搜刮的手段,那就不如不实行还好一些。
看了“曾巩《义仓》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