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

春晚书山家屋壁阅读答案

时间: 子文2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春晚书山家屋壁》阅读材料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春晚书山家屋壁》阅读题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诗人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② 下列诗句中孩童的形象特点与此诗中不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C.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D.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E.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③全诗以山翁热情相邀收束,可谓戛然而止。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笔法的表达效果。(4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阅读答案

  ①(3分) B

  ②(4分)A、B(每项2分)

  ③(4分)虽未写眼前景象,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已经展现眼前(1分);虽未写作者心情,可面对如此宁静美好的环境,面对如此殷勤好客的人们,作者流连忘返的心情也已经不言而喻(1分)。如此写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1分),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赏析

  这首诗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看了“春晚书山家屋壁阅读答案”

6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