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吊史阁部阅读答案
《广陵吊史阁部》阅读材料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②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③。
[注]①广陵:扬州。史阁部:指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替师扬州,抵抗清兵。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史可法死后,扬州人民将他的衣冠葬在城外的雪岭,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靴刀:《田唐书•李光弼传》载。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娅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③芜城:扬州旧称。
《广陵吊史阁部》阅读题目
8.诗作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广陵吊史阁部》阅读答案
8.(5分)梅花岭上梅花盛开,“岁寒真气”的梅花有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诗人敬仰忠肝义胆、侠骨雄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梅花写出了英雄浩气长存,以此激励着后人,表现了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9.(6分)(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以清兵南下,势不可挡来凸现史可法只身支撑南明半壁江山的突出地位;以群小的勾心斗角,破坏大局反衬史可法的坚决抗战;以福王的荒淫无耻,映照史可法的誓死抗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凝练又生动。(3)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出了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逸乐不休;用“靴刀”的典故,精炼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句“沿江烽火怒涛惊”虚写清军大举南下,形势危急,渲染得有声有色;末尾两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写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实写。但是梅花蕴含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又可说是虚写。(答对两点即给6分)
《广陵吊史阁部》赏析
首联起势突兀,一下子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明朝末年战火纷飞的时代。1644年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同年四月,吴三桂迎清兵入关,镇压农民军,占领了中原广大地区,清王朝开始定都北京。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史称南明。这一联即以形象的画面概括了当时的严峻局势,清兵南下,长江沿岸烽烟滚滚,连天的战火映红了汹涌的江流。保有江南半边天下的南明王朝岌岌可危。面对这强兵压境、朝野惶遽的局面,史可法以擎天气概独立支撑着南明王朝的垂危政局。“半壁青天”句歌颂史可法的临危赴难,砥柱中流,虽然不是正面刻画他的形象,但是他的精神、气节却令人想见。
颔、颈两联通过极为强烈的对比,具体描绘了史可法一柱撑天的动人事迹。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兵攻扬州,史可法率全城军民坚决抗击。“已”、“尚”两个副词相对,寓意极深,前者说明南明政权腐败至极,已无法挽救,后者足见史可法誓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宫中”句承“群小”句,“阵上”句接“孤臣”句,一状福王君臣寻欢作乐,荒淫误国,一写史可法军将士临危不惧,与敌人血战到底。“宫中”、“阵上”这严酷的对比,一如高适《燕歌行》中所描写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震撼人心。上下两联,一写群小误国,孤臣赴难;一状误国君臣恣意逸乐,报国将士拼死苦战。或挞伐鲜明,或沉吟悲壮。作者有意在声调的对偶中,使内容相间,从而很好地传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
最后一联总束全篇,写史可法虽死,其正气尚存,犹如盛开似雪的梅花,照耀着扬州。感慨深沉而豪放。“寒”,说明时局阽危。而梅花性不畏寒,严冬开放,常被人们借用象征坚贞不屈的气节。史可法殉国后,扬州人民在其衣冠冢周围种梅万株以作纪念。所以,这里取梅花以象征,实际也是诗人的即景生情。
看了“广陵吊史阁部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