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赵必愿传阅读答案
《宋史赵必愿传》阅读材料
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暂兼权侍左侍郎。李宗勉每称其平允。暂兼权户部侍郎,兼同详定敕令。请立国本,请亲祷雨。迁户部侍郎,暂兼给事中。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恻怛以勤政,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尤留意武事,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措置海道修水,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宋史赵必愿传》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7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7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C.“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
B.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D.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2)甫人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宋史赵必愿传》阅读答案
10.B(【解析】“请移泉州”不合文意,下文没有与此对应的内容,此处断句不当,以此排除A与D两项。“讽诸邑/行义役”中,“行义役”的主语应是“诸邑”而不是“赵必愿”,排除C项。所以,选B项。〔3分)
11.B(【解析】“为母亲守丧”错,“大母”指祖母。3分)
12.A(【解析】“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错,文中意思是,台府听说后,将这个办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3分)
13.(1)赵必愿设立催科法,交足的给以表彰,没交够的宽限他们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动,愿意交纳。(关键词:“旌”“趣”“输”各1分,句意2分。)
(2)赵必愿刚到福建,就用军礼会见统帅,申明左翼军的调度之事,教导士兵要知道努力。〈关键词:“甫“节制”“劝”各1分,句意2分。)
看了“宋史赵必愿传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