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家啦阅读答案
《母亲回家啦》文章阅读:
大林没想到走丢了五年的母亲突然回家啦。五年前,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了镇上,再没回家。大林和小林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
大林激动地拥住母亲:“妈,这五年,你去了哪儿?”大林的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母亲的肩上,“妈,你准吃了不少苦。”
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让大林心里更难过:“妈,你不认得你儿子啦?”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
这时小林也来了。小林叫了声妈。母亲没听见。小林左看右看,然后把大林拉到一边说:“哥,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
“胡说。哪有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小林说:“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她的脖子上没有。”
“红胎记也会消失。”“反正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你要认她是母亲你就认,反正我不认。”小林说着走了。
大林一个人养母亲。
村里人都看不起小林。原本小林在村北开了家百货店,以往村北的人都到小林店里买东西。小林不认母亲后,村北的人都到村南大林开的店里买东西,情愿多走冤枉路。
小林向村人解释:“她真的不是我母亲……”村人却听不进去:“你哥怎么就认了她是母亲?”“难道世上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这样小林的店开不下去了,只有关了门。大林店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小林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大林身上:“都怪你认她是母亲……”“她当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说:“我想起来了,母亲膝盖上有块疤,那是个雨天,母亲驮我看病,她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一块石头,掉了一大块皮,流了许多血。伤好后留了一块疤。”
小林拉起她的裤腿,她膝盖上没疤。“哥,你还有什么说的?”“这不能证明她就不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极其愤怒:“这还不能证明?难道伤疤也能消失?”大林笑笑:“有可能。”
“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要认一个陌生人当母亲,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
“退一步讲,假设她真的不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的母亲也准被别人收养了,别人照顾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母亲。再说,她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有可能是母亲的孪生姐姐,母亲以前说过,她的孪生姐姐一生下来,就被外公送了人。那我照顾姨不应该吗?”小林说:“那你就供养你姨吧。”
让大林和小林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母亲真的回家了。原来母亲被一个叫张树生的好心人收养了。
母亲同那女人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小林对大林说:“哥,你现在总相信我了吧?”大林说:“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母亲。我帮她洗脚时,发现她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可我们的母亲没有。我如不认她,那她就得挨饿受冻,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再说我服侍她,觉得就像服侍母亲一样,有种幸福感……”
(节选自《四川文学》2011年第5期)
《母亲回家啦》阅读题:
小题1:文中体现爱心的故事较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中的“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文中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哪些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坚持赡养她呢?(6分)
《母亲回家啦》阅读题答案:
小题1:(4分)大林收养走失的痴呆女人;母亲背起患病的小林就医,摔了一跤,膝盖上掉了一大块皮;张树声收养走失的母亲;村里人去大林的百货店购物。(一点1分)
小题1:(4分)“仍”字表达效果有:一是强调了母亲的痴呆症状严重,对外界的变化毫无反应;二是与上文“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相呼应;三是为下文写母亲回家埋下伏笔。(答对一点给2分,答两点可得满分)
小题1:(6分)①大林和小林在对待痴呆女人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大林博大而无私的爱;(3分)②村里人对缺乏爱心的小林的态度与极富爱心的大林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村里人的爱憎分明。(3分)
小题1:(6分)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三处不同:一是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而痴呆女人没有;二是母亲膝盖上有块疤,而痴呆女人没有;三是痴呆女人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而母亲是五个脚趾头。(3分)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却还坚持赡养,更加突出了大林爱心的真挚和伟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3分)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小题1: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明确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重要作用,作答时要具体分析。
小题1: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故事情节,只要说法合理,意思表述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