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成名天下知阅读答案
《一举成名天下知》文章阅读:
一举成名天下知
田 姝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辙,前往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去,父子三人从此名动天下。
按照北宋的科举制度,士人应试要先参加州府解试,取得被举资格,此后再参加礼部的省试,最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全部过关后,就是进士及第了。
三苏到了开封后,兄弟俩因没有参加眉州的州试,所以在开封府参加举人考试,轻松过关,就等着次年的省试了。他们一边温习功课准备省试,一边跟着父亲拜访京都名士。苏洵带着张方平的推荐信和自己的著作,来到了欧阳修的府邸,受到了欧阳修的热情接待,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泰斗和翰林学士,担负着为国家挑选人才的重任。当时,虽然范仲淹已经去世,但“庆历新政”的拥护者都在朝中掌握重权:欧阳修为翰林学士代理三司使,韩琦入主枢密院,谏院的长官是来自四川的范镇,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也已经渐露头角。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提倡“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的新风尚,苏洵的学识、文章、性格正符合了这种新风尚,而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推荐。
嘉祜二年正月,苏轼、苏辙走进了考场,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主考官为欧阳修,副考官为梅饶臣等人,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论述为政宽与简的命题,苏轼当场一挥而就,作了一篇短文,语言明白晓畅,文意通达,见解独到深刻。阅卷的梅饶臣,最能鉴赏这样真正优秀的古文,一看此卷,大加赞赏,立即推荐给欧阳修,要求录为第一。欧阳修看了也很惊叹,但因为考卷已经糊了名,看不出谁所作,欧阳修担心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如果录为第一,难免惹人非议,所以他忍痛割爱,评为第二。直到放榜之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所作。恐怕,天下只有苏轼一人,因为文章太好而屈居第二名。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才气横溢的青年竟敢在这样的考卷上开玩笑!他在《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尧帝的时候,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尧帝却三次都赦免了他。所以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之严厉,而乐见尧帝用刑之宽仁。
当时的主考官都是学富五车之人,对于尧、舜、禹、汤更是十分熟悉,但这段“史实”却令梅尧臣与欧阳修都迷惑不解,实在想不起来这个典故出自何处。不过,作为前辈宿儒,连考生引用的史实典故都没读过,多少有点没面子,再说,就算他们肯不耻下问,在糊着名字的情况下,也不知道该问谁。幸好,他们都不是心胸狭隘之人,都没有去追究这个问题。
后来,他们曾就此事问过苏轼,没想到苏轼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这是我杜撰的,像尧帝那样圣贤的人,做这样的事是意料之中的!
考官听到如此坦诚的回答,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夸奖苏轼活学活用,是真正的人才!欧阳修写文章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欧阳修还对自己的儿子说:“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他将苏轼看做是下一代的文坛宗主!他的预言果然很准,在苏轼去世后的十年中,果然无人谈论欧阳修,大家都在说苏东坡。即使在苏轼的著作遭到朝廷查禁时,人们还是在暗中传抄阅读!以欧阳修的政治地位和文坛领袖的身份,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如此推崇,苏轼又怎么能不名满天下呢?同时,我们也为欧阳修宽广的胸怀和识人之才感到钦佩!看看他在这次科举考试中为大宋选出了多少得意之才吧!
经过殿试之后,苏轼以《春秋对义》一举夺魁,赐进士及第。弟弟苏辙也顺利通过,赐同进士及第。和他们同时高中的还有:曾巩、曾布、曾牟、曾阜四兄弟王彦博、王彦章一共六人,以及后来的理学名士程颢、张载,吕惠卿,蒋之奇,影响了北宋政治、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相关链接:
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中国北宋文坛“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歌赋、散文成就很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②苏轼的父亲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一举成名天下知》阅读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嘉佑元年,苏氏父子三人到了京城开封以后,先参加州府的解试,取得了被举资格后,再参加次年的省试。
B.苏洵所以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推荐,是因为举识、文章、性格符合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提倡 的新风尚。
C.苏轼在省试中,撰写的文章赢得考官一致赞许,但因考卷糊了名,看不出作者是谁,因而屈居第二名。
D.欧阳修语言苏轼成为文坛宗主后,无人会谈及自己,说明他知道自己是有识人之才,但学识不及苏轼。
E.北宋的政治、文学和哲学之所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以及和他同时期考中的那些文人的影响。
(2)苏轼中省试中有什么样的表现?主考官是如何对待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3)文中多次写了苏轼和欧阳修之间发生的故事,请分别概括并说说这些故事写出了苏轼怎样的特点。(6分)
(4)苏轼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并最终成为一代文豪,他的成功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一举成名天下知》阅读题答案:
(1)E项3分,B项2分,A项1分。(A项,“参加解试”的应是苏轼、苏辙兄弟;C项,归因不全,苏轼屈居第二名还有欧阳修担心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怕惹非议这个原因;D项,“学识不及苏轼”错误。)
(2)苏轼的表现:科考时作文一挥而就,(1分)语言明白晓畅,文意通达,见解独到深刻,(1分)能活学活用。(1分)
考官对待:主考官为之惊叹,(1分)不追究、不责怪苏轼杜撰典故,(1分)夸奖苏轼是真正的人才。(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省试时因为欧阳修误会,苏轼屈居第二。
②围绕尧帝用刑事例,他们坦诚交流。
③欧阳修准确预言了苏轼的成就。
写出了苏轼才高(才华横溢),机变(活学活用),名重(成就极高)的特点。
(共6分。概括三次,故事、特点每点1分)
(4)①要有天赋,自身条件重要;②要多读书,读书能帮助人步步登高,实现理想;
③不读死书,要能灵活运用;④做人要坦诚;
⑤要能遇到伯乐;⑥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共8分。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